工商社会处事篇 第3章 蜘蛛网

〖自从昆虫发明了翅膀,蜘蛛就发明了网〗

故事1:万里寻画记

〖杨教授把他自己骗了。〗

“杨教授!我现在在美国乡下,告诉你个消息,我无意中发现,有个美国老太婆,家里挂了两幅张大千的画,都是四尺全开,老太婆不知道张大千是谁,我也不敢打草惊蛇...”小廖在长途电话那头喊。

“四尺全开?”

“是啊!而且是青绿泼墨!”

“怎么会落到那洋老太婆手上?”

“我也不晓得,听说张大千五十多岁的时候,在这儿呆过一阵子,老太婆说是她先生留下的,没您过目,我也不敢买...”

放下电话,又拿起电话,向学校请假。

杨教授第二天就上了飞机。

小廖的话没错,放眼当今画坛,出了杨教授,没人有百分百的把握,鉴定张大千画作的真伪。他甚至凭感觉,就能分出真假。

靠这本事,杨教授还真赚了不少钱,好些被人没把握的画,他瞄一眼,扔下银子,隔天一转手,就是几倍。

“四尺全开?”杨教授闭着眼,笑了。虽然坐头等舱,椅子能躺平,十七个小时,他却一直没睡着。想到那一张值二十万美金,两张四十万,杨教授心就怦怦跳。

***

从纽约到华盛顿,又换了小飞机,到那维吉尼亚的小城,已经是二十八个小时之后了。

“不用休息!”杨教授对小廖挥挥手,“我台北的事忙,马上就得赶回去。”

小廖也便不敢迟疑,匆匆跳上车。

车子往乡下开。暮冬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白,和灰灰黄黄的枯树与芦草。

进入树林又通过一段滑溜溜的路面,停在一个老旧的大房子前。

房檐都歪了,积雪凝成一条条冰柱。石阶上的雪没清,两个人小心地扶着栏杆往上爬。

按铃半天,才见个枯枯干干的老太婆来开门。也没说话,转身往里走。又举起颤巍巍的手:“你们自己看,全不要了,都能卖,桌子最值钱,灯也不错...”

“她要搬到老人院去了。”小廖在杨教授耳边说。

两人也就摸摸桌子、看看台灯,杨教授还故意摘下眼镜,扒到前面,用手指弹了弹灯座:“纯铜的!”一面偷偷端详着墙上的那两张画。

张大千要是知道,这么好的画,挂成这样子,八成会气死。连裱褙都没有,邹巴巴地放在两个不起眼的黑框子里。

杨教授小心地绕过沙发,从火炉上的小摆设开始看,再做成“不小心”地看到那两张“巨作”。转过身,歪着头问:“这画是谁的?中国画!”

“对!中国画,不知谁画的,挂好久了。”老太婆说。

“嗯!”杨教授又转去屋角看墙上的镜子,“这镜子卖不卖?”

“卖!八十块!”

“哦!”没回头,随意指指张大千的画,“那两张画呢?”

“一张三万,一共六万。”

“什么,这么贵?”杨教授叫了起来,“又不是名家。”

“可是是我先生留下来的。他说是好画。你愿意就买,不然我自己留着。”老太太抖着手,往火炉里仍旧报纸,火焰一下跳动起来,飞出好多黑灰。

“不便宜!”杨教授低声对小廖说。

“我也没想到。会不会她知道谁是张大千了?”

“倒是真的大千。”

“您没细看,怎么确定?我可没把握哟!”小廖紧张兮兮地说。

“我说的,没问题!”

“那当然!那当然!但是我最近紧,您要,您就拿吧!”

杨教授突然转身,面无表情地对老太婆竖起两根手指:“一张一万,一共两万。”

老太婆也面无表情:“六万,少一块钱也不卖。”

杨教授掏出了支票。小廖则取摘下画,又把画从框子里拿出来。“您要不要再看看?”小廖还不放心地问。

“不用了!”把画接过,塞进随身准备好的长塑料筒里。

外面又飘起霏霏的雪花。杨教授却觉得十分温暖,且在上飞机前,塞了一万块钱给小廖:“谢谢你了!等我卖了,还会加倍谢你。”

“只要您看得准,这好画应该由您得。”

“没问题!”

***

杨教授又一路没能睡好。想到一转手,就是四十万,足赚三十多万,才不过四天时间。

只是才回家,杨教授就病倒,住进了医院。

神智昏迷中,他还不断喃喃地说:“明明是新造的假画,我怎么没看出来呢?”

***

〖想一想〗

是谁骗了杨教授?

是小廖和那老太婆吗?由小廖先去找高手,伪造两幅张大千的画,再找个乡下的老太婆,扮猪吃老虎地让这位“权威”阴沟里翻船。对不对?

可是,小廖不是再三提醒杨教授,说自己没把握,要他多看看。连上飞机前,都说:“只要您看得准...”而杨教授也回答“没问题”吗?至于那老太婆,更是从头到尾,也没说那是张大千的作品哪!

所以,我们真正能说的是—

“杨教授把他自己骗了。”

他先以为一个乡下的老太婆,不识货,也不可能搞鬼,而放松了戒备。又因为经过了二十八个小时的旅途,而精神不济。加上屋内的灯光昏暗,伪制的功夫不差,且皱皱地装在框子里,自然容易看走眼。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要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免得引起老太婆的疑心。所以,从头到尾,他根本没好好把那张画瞄上几眼。

你怎么不说,是杨教授想骗老太婆呢?

如果老太婆卖的真是价值四十万美金的“大千真迹”,而杨教授支付了六万,岂不是在小廖和杨教授的联手下,使可怜的老太婆吃了大亏吗?

杨教授简直就是跨海行骗的“国际大骗子”啊!

如此说来,杨教授是“偷鸡不着蚀把米”,他又有什么好怨的呢?

***

在香港流传一个故事:

某人逛鸟店,发现一只破旧的鸟笼,里面的鸟虽然普通,那鸟喝的“水皿”却是值钱的古董,于是假装要买那只鸟。

鸟价开出来,某人吓一跳,心想一只小鸟怎会值这么多钱?明明是敲竹杠。可是他也暗自兴奋,心想单单这水皿,就值几万港币,于是掏钱买了下来。

只是店主接过钱,立刻拿了个新的水皿,换下那个“宝贝”。

“没关系!没关系!旧一点没关系!”某人赶快阻止。

“您没关系,我可有关系啊!”鸟店老板笑道,“这是明代官窑,值好几万。我的生意,全靠这家传的好东西啊!”

***

见猎心喜,却又因为心喜过度,而丧失了原有的判断力。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毛病。

我们总是想别人没自己聪明,而在下棋时,希望对方不要看出我们的弱点。如果对方真没看出来,而走了另一步时,我们则暗自心喜。

岂知,如果对方是高手,他也可能正设下这个陷阱,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而忽略自己另一个更大的弱点。

***

常听买房子的人说:“最好找没有掮客的屋主,可以省下一笔佣金。”也常听卖房子的人说:“最好自己卖,于是买主省下的佣金,可以加在房价上。”

这两方面的说法,已经十足表现了其中的矛盾。

他们都以为对方是傻子。怎不想想,越是这种不找掮客“带看”,而宁愿自己出马的人,越是精明的人物。相反地,如果你找了掮客,他能带你看很多房子,使你有个比较。又能拿许多别人卖房的资料给买主看,让他知道“天高地厚”,常常反而能有较合理的交易。

谈到交易,请看一个经常发生的实例。

故事3:五折大采购

〖当这种大商店减价时,常能低到小店“瞪眼”的地步。〗

经过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城,一团人终于到了罗马。

看到高速公路上出现“罗马”的大字,几位太太都兴奋地叫了起来。

她们倒不是想看闻名世界的竞技场、万神殿和梵蒂冈。一路上已经不止看过了多少竞技场、神殿和教堂。一位太太说的好:“都是大同小异嘛!”

她们的兴奋,是因为终于可以买东西了。

“大城市最便宜,这是当然的!”几个太太私下交头接耳地说。

“竞争大嘛!运输又方便,而且仿冒抓得严,比较没有假货。”

男人们也都早早就授权自己的老婆,可以在罗马采购。道理很简单:“与其早早买了,害得我们提行李,不如等到最后一站一次买个够,隔天上飞机,多方便!”

***

刚进旅馆check in,几个太太就在大厅集合。导游正坐着抽烟,笑吟吟地问:“到哪儿去啊?”

“买东西!”

“哦!对面百货公司就有,价钱公道。”导游指指门外。

“别听他的!没安好心。在这热闹的大马路上,怎么可能便宜?八成有他好处。”有位太太小声说。

“是啊!想想那店面租金就得多少,全算在了顾客身上。”

“咱们还是 巷子里的,一定便宜。”另外两位附和着。

***

躲过导游的眼神,几个太太像做贼似地溜出旅馆。

匆匆穿过马路,视若无睹地冲过那件百货公司。又经过几家挂着CUCCI、BALLY金字招牌的专卖店。终于看到一个小巷子,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音乐声。

巷子里还真有不少商店,不但在橱窗上挂着SALE的大字牌子,还写着日文。

“这家有中文!”一位太太叫了起来。可不是吗?还写着折扣、免税的字样。

一票人全冲了进去。

店主是意大利人,却鞠着九十度的躬,说了一大串日文。

“我们是中国人!”

“哦!中国人。欢迎!欢迎!很好!很好!便宜!免税。”店主开始跑前跑后地重复这几句中国话,一碰到有人指着东西问,就举起五个手指:“五折!五折!”

***

“咱们真来对地方了!”几个太太大包小包地走出门,彼此庆贺地说。

“是啊!真没想到,不到一个钟头,全搞定了。”

“你买了什么?”

“我先生的皮夹克、我的两双鞋,还给女儿买了两条长裙,漂亮极了!”

“我买了五个皮包。”伸伸舌头,拉开手提袋的一角,“看看!还买了一堆小钱包,不贵!一个才合二十美金。”

又经过那家百货公司。

“耶!那不是你买的小钱包吗?”有位太太指着橱窗问,“只怕这里得卖四十块一个吧!”

“恐怕都不止,看他怎么写?”

有人凑上去看上面的英文,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凡购物超过...元...赠送真皮...小钱包...”

“什么?”大家都冲了过去。

橱窗里全是名牌的东西,跟他们买的一模一样。

“价钱?”

“好像不对!怎么比那家便宜得多?”

***

〖想一想〗

我家门前有两排杜鹃花。

到了夏天,常有蜘蛛“横跨过”中间的走道,织起特大的网,走过去,稍不小心,就弄得一脸蜘蛛丝。

我常观察那些蜘蛛。发现同一种蜘蛛,有些喜欢在开阔的地方,织大网;有些专挑小角落,织个简简单单的小网。

织大网的蜘蛛,捕获猎物的机会也多,网上常挂满各种昆虫,不过大概因为吃得太饱,它常放着猎物,不去理睬。

相反地,那小网虽难得有收获,但是只要小虫一入网,那蜘蛛就像饿虎扑羊似的冲过去。

人也一样,有人喜欢大场面,有人偏爱小格局。卖牛肉面的人,不一定比卖鱼翅的人赚得少;摆小摊子的,不见得比开大店的寒酸。

无可否认,在小街小巷的店面,房租要比大马路上便宜许多,东西也可能较廉价。但也无可否认,那些小巷里门可罗雀的餐馆,东西八成不如宾客如云的大餐馆来得新鲜。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大公司,顾客非常多,他可以用较便宜的价钱,向厂商大批进货。由于他是大买主,制造商也一定会特别买账。缺货时,大买家先得;货多时,大买家可以“切货”。

所以,当这种大商店减价时,常能低到小店“瞪眼”的地步。

***

我们更要了解一件事,就是人性。

既然有“以为小角落就比较安全的蚊子”,也就有“专在小角落下网的蜘蛛”。凭什么只能你聪明,别人就不能对准你心理的弱点呢?

如果他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好不容易有你这条肥虫上网,就更会好好“吃”你了。

所以,你可以放心自己家门边的小店,认定他比较便宜(因为他今天骗了你,明天你再也不上门,甚至可以到四邻去告他),却也不可相信旅游区,尤其是异国的商家,免得被他们“连肉带骨”地吃掉。

记得十八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有一天我由纽约的皇后区,要去邻州的纽瓦克机场,特意翻中文报纸,打电话找了一家中国人办的“机场接送”。

坐在车上,我高兴地问司机:“那些洋人的计程车,跑这么一道一定贵得多吧?”

他一笑:“不!他们比较便宜。”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请他再说一遍。

他又轻松地笑笑:“满街都是他们的计程车,当然比较便宜。满街车子你不叫,偏叫我们的车,通常都是因为不会讲英语,这是特别服务,当然比较便宜。”

虽然现在因为华人增多,情况有了改变,但我还常想起这一幕。佩服那位司机的诚实,也咀嚼其中的道理。

现在吧这道理告诉您,也请您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