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六:不学点硬功夫,在哪里都吃不开4.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是善于研究问题的。我在积极探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新途径上,也是敢于开拓的。我总结了三种做法:

一是探索通过检察建议引起再审的途径,这样既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也可以节约司法资源,还利于发挥基层院的监督作用。

二是通过参与庭审进行审判监督,将问题解决在判决之前,同时还注意探索执行监督。

三是探索开展公益诉讼的起诉和支持起诉工作,代表国家,运用公权力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虽然困难较多,但是,通过全体民事行政检察干警的努力拼搏,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决策,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决策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失误。

在我们身边,成功的决策、失误的决策共同存在。我们要实施有效领导,就是要追求成功决策、科学决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是一个懂专业、会研究问题的领导。

研究问题,必须靠实事求是。换句话讲,研究问题,首先必须在组织内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与氛围。“实事求是”是我们各级各类组织抓好落实工作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许多单位和部门缺乏这种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相反,形式主义的东西倒是盛行。

所谓“形式主义”,就是处处只讲究表面的形式,不讲究事情的实际,不讲实际内容、实际效果和实际意义。形式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说来,就是“假、大、空”。

所谓“假”,就是行动上不真实,弄虚作假。譬如,有些领导干部在汇报工作时,“只报喜,不报忧”;甚至为了“政绩”而制造假经验,假典型,假数据。

所谓“大”,就是工作中搞大呼隆,譬如,有的地方热衷于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是空空洞洞。

所谓“空”,就是在学习中摆空架子。形式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为了装潢门面。因此,学习时,只满足于背诵个别词句,而不去掌握它的方法、立场。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也是只当“传声筒”,不去具体贯彻落实。

形式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理,哗众取宠,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江泽民同志曾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层层效仿,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对领导来说,耗费许多精力,妨碍深入实际;对群众来说,劳民伤财,不堪其累。”然而,在我们的一些部门中,这种严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形式主义却大量存在着,值得我们注意。其表现最突出的就是:

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只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

不去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事,而是沽名钓誉,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地方的领导干部不顾客观条件,为了给自己造“政绩”,建造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工程。某县的“面子墙”就是突出的一例:

某县在修建新县城时,为了让“高楼林立、街道整洁”,便规定临街的住户要建三层高的楼房。有的住户倾其所有,按照规定盖起了三层高的楼房;但有的住户,盖两层尚且捉襟见肘,更甭说建三层了。于是,有人就想出了这么个高招:用墙来代房。结果便有了这样的奇观:它远看是房,近看是墙;粗看是房,细看是墙;形式上是房,骨子里是墙!这种新式建筑的建设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让县里满意,自己又克服了“经济危机”。至于它能不能用,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这“面子墙”最终是让该县的领导满意了,但该县的百姓却很不满意。他们称这“面子墙”是“害民墙”。为了建这临街高楼,许多住户举债度日。有的楼房虽然建好了,却闲置无用。一位姓张的女士说,她家20间房子都空着,20元一间都租不出去。因为房子高,院子小,采光不好。为此,有人编出顺口溜说: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领导吹牛皮,群众饿肚皮。

形式主义是对实事求是的反动。抓落实,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在组织内造成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

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懂专业,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研究问题,而只有具备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方法就是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就具备什么能力。领导干部研究、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科学发展观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探索有效对策,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实践,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国家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的变革的持续推进、我党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社会建设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

分析形势、研究问题,需要站在时代的、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审视队伍建设实践,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我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新表现,但往往隐含着时代发展和客观条件变化的因素。

敏锐地从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发现问题,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分析、审视和甄别,深入研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努力把握基层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新变化,弄清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是应该提倡的,哪些是应该反对的,从而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对于实践中的矛盾和困难,还要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使我们对形势任务和外部环境影响很敏感,对掌握基层思想行为变化很及时,对可能的发展趋向预测判断很准确,切实增强研究的预见性,实现由消极被动、盲目应对向超前研究、主动作为转变。

二、坚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发现问题需要敏锐性,分析问题要讲科学性。

对于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运用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来分析研究。

1?正确把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列宁说过:“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连而存在。”发展中的问题,就某个单位、某个现象、某个事件来讲,是具体的、个别的,是我们领导能直接感知到的,而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是抽象的,它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要经过我们思维的概括和抽象才能认识。各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多解剖几只“麻雀”,善于从研究个性中把握共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增强对策建议的科学性。

2?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没有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就不可能有新突破,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我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党建设的“魂”不能丢,“本”不能忘,“根”不能松。既要坚持我党性质、宗旨和建党原则不动摇,又要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在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上丰富发展。

3?正确把握自主与借鉴的关系。

研究解决问题,坚持以我为主、保持特色,同时,应该大胆借鉴世界各国建设发展中的有益做法,借鉴其他地区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好的经验,转化为推进本地区建设创新发展的思路办法。

三、坚持研究与运用的双向互动,增强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研究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研究课题要从实践中来,研究成果要回到实践中去。

只有积极推出高质量、可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服务决策、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中,才能显示出研究的价值。

应围绕如何强化发展意识、坚持我党宗旨等方面,形成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的载体和途径,把研究与党委决策、履行职能、提高素质统一起来,确保研究成果进入决策、进入工作,形成以研究促进实践、以实践深化研究的良性机制,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