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三:人做不到位,什么好事都轮不到你5.听得见反面语言的人,是需要修养的

人性都有弱点,人都喜欢听好话,人都喜欢听恭维话。这个问题普遍存在。我平时喜欢阅读,看过关于巴顿将军的故事。

巴顿将军,在美国那个号称最民主的国家里面,因为个性也同样遇到障碍。巴顿将军和艾森豪威尔是同学,都是西点军校的高才生,但巴顿将军特别有个性,艾森豪威尔做人可能比他柔和些。所以,艾森豪威尔当了上将的时候,巴顿将军就一直是一个装甲旅的旅长,准将,与上将差好多级。巴顿将军并不是没有才能,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才能也是非凡的。

在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战役,当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元帅隆美尔把英军打得一败涂地时,巴顿被派到北非战役前线。他力挽狂澜,扭转战局,反败为胜,把隆美尔围困在那里,把他打败。所以说,他并不是没有才能,但为什么不能当上高级领导呢?主要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向上搞关系,又爱讲直话。

所以说,整个人类,人性方面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喜欢他人的恭维,喜欢听好话。所以真正能听得逆耳忠言的人,是需要修养的。

我很喜欢直截了当跟我提意见的人。即使你背后提我的意见,你说得在理,我都不会计较,我有这种胸怀。

我在部队时遇到一件事。当时我属下有个科长,人很忠厚老实,但个人决断能力欠缺一些,什么事都来问我。我当时已经对他有点看法了。加上他当了个科长什么事都来问我,他科里的事,他就应该自己做决断嘛,除非特殊问题,疑难情况,他没把握再来请示。

因此,有一天,我到他科里去时,他又因一个很平常的事向我汇报。我当时就很不高兴,我说:“我建议你把科长职务辞去算了,由我来兼任你的科长,你什么事都要我来表态处理。”

发完脾气我就走了。那科长也是个老同志了,比我年轻不了多少,他面子上过不去,就发了几句牢骚:“他妈的,这处长也太过分了,动不动就训人。”

后来,他科里的一个同志,告诉我:我们科长在背后讲了你,说你像个军阀,霸道。

我说:“你告诉他,他讲得好。我不是一个只许领导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我确实有点过头了,我批评他应当把他找到办公室来,不要在他的部下面前丢他的面子。他在我面前丢面子那不算丢面子,在下属的面前批评他,确实丢了他的面子,所以他发了一点牢骚是很正常的,我理解他。他讲得好。”

结果,这小伙子又把我的话告诉了他的科长。

这位科长很受感动。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不搞鬼的。结果那个科长找到我,对我说:“有你这种胸怀,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很舒服。”他又说,“你那种性格,我们也会慢慢接受的。你也是为了工作。”

所以,我跟下面的几位科长关系都相当好,都很融洽。

我认为,一个当领导的缺乏应有的胸怀,也是一种精神腐败。

为什么呢?他堵塞了言路,埋没了人才。人都会舍弊取利的。他明明知道这个话讲不得,他硬要去讲,那就是自己害自己啦。所以想讲真话的不敢讲了。

我在检察院干部大会上,也曾讲过:我欢迎同志们给我提意见。如果公开的给我提意见,直接地给我提意见,首先是因为你信任我,你相信我不会作为一个领导打击报复你。不会给你穿小鞋。第二,你提的意见肯定会在某方面对我有帮助,我会从中吸取一些教训,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谁在背后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恶意中伤,我也不怕你,我只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把你当成一只耗子。

当然,人性的弱点有千千万万,千奇百怪,绝不只是爱听好话那么简单。

领导爱上腐败,你说奇怪,其实并不奇怪,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人性像个万花筒,百态纷繁,林林总总。从古至今,都一直在演绎着不尽的荒诞事、悲喜事、离奇事。

山西省委原副书记侯伍杰一审被判11年,侯伍杰受贿款物合计是88万余元。此前《三联生活周刊》有个详细的报道,说到侯伍杰的一个细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侯伍杰曾经很朴素,吃饭时甚至吃掉桌上的饭粒;“但随后他却变得很奢华,专车一辆接一辆地换”。这表明侯伍杰已经喜欢上了象征权力与享受的车子,是“亚腐败”的一种表现,那个时候,他已经“爱上亚腐败”了,距离后来“爱上腐败”已经不远了。

领导为什么会喜欢腐败、爱上腐败亚腐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命题。以当今领导的智商,谁都明白贪腐是坏事,但贪婪的领导却都喜欢被腐败“绑架”,甘愿充当腐败的“人质”,换句话说,有贪腐之心的领导,宁愿被腐败所俘虏。

譬如,不久前被判死缓的湖南郴州市原副市长雷渊利,是“玩权力、玩金钱、玩女人”的“三玩市长”,他在《我的沉痛的反思》中写道,“我除了追求金钱,千方百计搞钱以外,还热衷于低级趣味的感官刺激,看黄片、看黄书、玩女人,毫无羞耻”。统统用一个“玩”字搞定,就是典型的“爱上腐败”。

“领导爱上腐败”,是权力场里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1973年被发明的一个词汇:当年8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抢劫,两名劫匪绑架了4名人质,在地下金库把他们关押了131个小时,最后劫匪向警方投降。可是所有的受害者都声明并不痛恨歹徒,他们感谢歹徒对他们的照顾,一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一名劫匪并与其订婚;相反,他们对警方倒很有敌意。

这起案件让人们跌碎一地眼镜,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研究,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概念来概括这一类心理特征:受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甚至协助加害人对抗解救他的人。后来一系列的案件证明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存在的广泛性,譬如最近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什在失踪了8年后突然现身,她“奇怪”地爱上劫持她的男子。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看起来很“变态”,但在“封闭的循环”里,确能成为一种现实。它构成的要件中,有“施害者”和“受害者”双方,在整体上,施害与受害是泾渭分明的,但施害者常常给予受害者一些甜头,不知不觉中,受害者就爱上了这样的甜头,最终导致“别无选择”地爱上施害者。

领导与腐败之间的关系,恰恰与此相类。领导成为贪婪的领导,可谓腐败的“受害者”,但腐败伸出的魔掌上面常常有糖果,让领导品尝到“甜头”,于是,渐渐爱上这样的甜头,时时喜欢去品尝这样的甜头,最后心甘情愿地成了“腐败绑匪”的人质与俘虏。领导明明知道腐败如“绑匪”,但在有限空间里,就是甘愿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爱上这样的“腐败绑匪”。

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贪腐者对腐败产生了好感,并逐渐走向对腐败的依赖,若是离开了“腐败”反而感到浑身难受了!

领导们“爱上腐败”之后,“腐败”也从贬义形象变成了中性甚至“褒义”的了,比如“今天去哪里腐败”曾是一句“流行语”,是说“今天去哪里白吃白喝”,“吃公家的”被称为“腐败”倒也精到而形象,可是“去哪里腐败”轻松口语化,几乎就是大众层面的“腐败认同”了。这多么可怕——因为这是孕育侯伍杰、雷渊利之流的肥厚土壤之一。

很明显,这都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确,人类的文明越进步,各种各样的诱惑就越是争奇斗艳,花样百出。

一个人如若沉迷于外求,最后必然弄得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的地步。因为物质的享受,只能给人感官上的刺激,而感官的刺激如果愈演愈烈,就会终至狂乱而不能自拔。

外求之道无止境,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只要认为是好的,就要再向前追寻,对凡夫而言,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广厦千间,人只能夜眠八尺;良田万顷,人亦只能日食一升。太多的欲念,不过是别人眼里的风景,与己无关,求来求去,终会归于一抔黄土。

贪婪,是人性的恶习,贪得无厌者,终毁自己。贪往往给人造成精神上无休止的压力,最终导致无谓的伤害,损人不利己。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

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性发展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造成的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们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样,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所谓的“理想”(这时,人的欲望、贪欲披上理想的外衣,于是,欲望的追求好像是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的抱负),不择手段,甚至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得到的,又害怕失去,犹如葛朗台眼中的金子,不仅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得到它,还要竭尽全力保护它,唯恐自己的女儿、朋友、亲人多花一分钱,害怕他们在他放松的时候攫取金子。这样,他怎么可能对别人放心呢?到头来,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有位名人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欲壑难填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计其数,正像《伊索寓言》里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去了。”

那么,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吧,转身离去,即便眷恋仍留存在骨髓中。人的一生,恰似一条单行道,各有各的方向,有些东西能握在手里,有些却只是路过的风景。清醒四

——占着茅坑不拉屎,必会被轰走

人生最本质的需求是干事情,干事情是人生最美丽的经历。一个喜欢干事情的人是满怀理想的人,是懂得如何生活的人。

如何做事?古代先贤多有论述。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荀子呼吁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庄子提倡做事要“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可谓智者见智,各有所得。

不过归根结底,方式虽各有千秋,目的却只有一个,不外乎要把事做好、做明白。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当领导一任,就要尽全力完成人民赋予他的使命,不辜负群众对自己的期望。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诚心诚意为民做事,就能深得民心、顺应民意,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戴。反之,在一个地方干了几年,人们竟想不起他做过些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

谋事是一种思维品质,干事是一种行动态度,成事不坏事是一种精细的能力和本领。现在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的恐慌,也不是政治的恐慌,而是本领的恐慌。

世事如棋局局新!治理昏庸干部,鞭策太平干部,激励有能力的干部,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干部,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逼人发展态势,都要有一种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进而让更多的干部成为谋事者、干事者、成事者,打造出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整体合力。

定位决定地位,态度决定气度,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酬凌云之志,于今日始,唯发展论功过;达千里之行,于足下启,成一方事业。

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千千万万有所成就的干事者。汇溪流以成江海,是亘古以来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做事,要做有益的事和有效的事。有益不仅仅是对自己而言,而且更是对他人对社会而言,人的价值通过其言行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益程度上。只有做有益的事才能实现人的价值。

做事要有成效,取决于对事务性质的认识、做事的方法、时机和条件。对事务性质的认识不到位,对做事的意义不了解,就不可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把事情做好。

如果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做事,就不能产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乘法效应。在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做事往往代价过高、欲速不达、事倍功半,不会有好的成效。而如何认识事务性质、判断时机、分析条件、掌握方法,这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用心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