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3 第五卷 唐人逸事:最忆是长安

入仕途后,李淳风于贞观十五年任太史丞,掌管天象与历算。七年后转为太史令。按我们现在的看法,精通天象的他是这个地球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李淳风最有名的贡献,是他所著的《推背图》。

段成式的信

先讲一个《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本人的故事:

段成式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与温庭筠关系最好,可谓是终其一生的挚友(段成式之子段安节娶温庭筠之女)。

唐懿宗咸通四年六月,一代作家段成式去世。温庭筠伤感不已,他记得有一次自己过生日,段成式特意派飞骑给他送来一块古墨,而他回送了九盒搜罗而来的志怪故事。他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友最喜欢这个。现在故人已去,唯有追思……

段成式去世那年的冬天,长安大雪飘飞。天快亮时,有人叩温家大门。仆人从门后窥望,见有一双手捧着竹筒一支递来:“这是段大人叫我送来的。”仆人从门缝接过竹筒,送与温庭筠。

温庭筠开始以为弄错了,因为老友已去世半年。但他打开后,看到的正是段成式的笔迹。庭筠急忙出户,但大雪茫茫,又去哪寻找那送信人呢?

回屋后,他焚香拜读,却不解书信之意。书信原文如此,“恸发幽门,哀归短数,平生已矣,后世何云。况复男紫悲黄,女青惧绿,杜陵分绝,武子成覠。自是井障流鹦,庭钟舞鹄,交昆之故,永断私情,慨慷所深,力占难尽,不具。荆州牧段成式顿首”。

在这里就不翻译这封书信了,因为连温庭筠都看不懂。

温庭筠在伤感中露出一丝苦笑:“段兄啊,你自是博学,只是这幽冥来书,为什么还写得这样古奥呢?”

这则故事是段成式之子段安节亲自诉说的,据说这封段成式的幽冥来信后来被拓了一份。原件保存在温家,拓本保存在段家。

段成式生前作为志怪作家,死后当然更有资格来点怪谈异闻。只是这一次主人公不必再是别人,可以是自己了。

太常卿段成式,相国文昌子也,与举子温庭筠亲善,咸通四年六月卒。庭筠居闲辇下,是岁十一月十三曰冬至,大雪,凌晨有叩门者,仆夫视之,乃隔扉授一竹筒,云:“段少常送书来。”庭筠初谓误,发筒获书,其上无字,开之,乃成式手札也。庭筠大惊,驰出户,其人已灭矣,乃焚香再拜而读,但不谕其理。辞曰:“恸发幽门,哀归短数,平生已矣,后世何云。况复男紫悲黄,女青惧绿,杜陵分绝,武子成覠。自是井障流鹦,庭钟舞鹄,交昆之故,永断私情,慨慷所深,力占难尽,不具。荆州牧段成式顿首。”自后寂无所闻。书云“覠”字,字书所无,以意读之,当作“群”字耳。温段二家,皆传其本。子安节,前沂王傅,乃庭筠婿也,自说之。(《南楚新闻》)

在浩瀚的历史中,总有一些人已是非常厉害了,但出于种种原因而寂寞于后世。

段成式是其中一个。

当时与他齐名的李商隐,在后人眼中已是最负盛名的唐朝诗人之一,在一些人看来甚至超越了李白和杜甫。而他的老友温庭筠,因为是唐朝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开辟了宋词之路,在文学史上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段成式呢?平生已矣,后世何云?

在给温庭筠的幽冥来信中,也许他已预想到自己的这种孤独了。

但他很坦然: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后人又能说些什么!

只是我愿意相信,正是因为这种孤独,才使他的身影在千年后越来越高大。

在还年轻时,段成式喜欢打猎。其父宰相段文昌很担忧,但考虑到孩子已成人,又不便当面斥责,于是找来身边的幕僚,传话于成式,让他莫荒废学业。

幕僚告知成式。成式唯笑而已,第二天打猎如故,所带鹰犬更多。

回来后,他送给幕僚一对兔子及书信一封。

幕僚展信,见文辞优美,旁征博引,字字珠玉,于是回报段文昌,并展示书信。看完信后,宰相父亲放声大笑:“再无忧矣!”

神探记

现在看了电视剧,我们知道,大唐第一神探是狄仁杰。

但在唐朝时,有个与之齐名的神探,叫苏无名。在唐宋时代,他与狄仁杰、包拯、宋慈并称四大断案高手。

苏无名跟狄仁杰同时,但年龄要小得多。由于此人官职不大,后来被渐渐湮灭于历史中,真的无名了。

其实,狄仁杰的形象,更多带有后人塑造的元素,而苏无名在当时就已经以断案神奇而著称了,受到武则天特别的赏识。因他长期在湖州任职,当时又被称为“江南第一神断”。

下面,就看看这起太平公主珠宝盗窃案。

故事发生在武则天时期,女皇赏赐给爱女太平公主两盒子珠宝,皆为外国进献的稀有之物,价值几万两黄金。太平公主将其收藏,一年多以后再看,发现已被盗。

公主将此事报于母亲。女皇听后大怒:“何处盗贼,敢偷天子所赐之物!”她召来洛阳境内主管刑事与治安的洛州长史,命令道:“三日之内抓不到盗贼,治你重罪!”

长史大惧,马上叫来所辖两县县尉:“两日之内抓不到盗贼,处死你们!”

县尉更恐,没办法,对手下的官差说:“一日之内必须擒获盗贼,否则,在我被处死之前,先处死你们!”

官差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走出县衙,碰碰运气了。不想好运真的降临了,他们在大街上碰到了著名反盗窃专家、湖州别驾苏无名。苏无名是来洛阳度假的。

有官差认识苏无名,大喊道:“我们有救了!”

于是,苏无名被请到县衙。

官差拉着苏无名,见到县尉后,大喊:“盗贼抓住啦!”

县尉很困惑。

苏无名见过县尉:“湖州别驾苏无名愿参与侦破此案。”

“江南第一神探苏无名?” 县尉这才反应过来,转头又问官差,“你们刚刚为什么污蔑苏别驾,说是盗贼呢?”

苏无名笑道:“您不要迁怒于他们,他们说盗贼抓住了是有原因的。我在湖州为官,擒奸除盗最有名。只要盗贼从我眼前走过,我就能一眼辨出。你的官差应该知道我,所以把我请来破案,情急之下说出了那句话。”

县尉大喜,问如何破案。

苏无名说:“请您跟我去州府入见洛州长史,你可先进去说苏无名来了。”

州府门前,长史大为高兴,下阶迎于庭院,拉着苏无名的手,说:“今日遇到您,可以说是上天赐我性命啊。如何破案?时间不多了!”

苏无名说:“请带我去见女皇,到了她那儿再说。”

武则天召见了苏无名,问:“苏无名,我听说过你,你能捕捉到大盗吗?”

苏无名说:“陛下可命微臣破此案,但不要限定时间,同时叫州府放松对此案的侦察,而且还得将两县的警力都归我调遣。这样用不了几十天,我就可为陛下破案。”

武则天应允。

苏无名主持下的侦破工作开始了,但他却首先让手下不再张扬破案这件事。大家觉得奇怪。

直到一个多月后,寒食节至,苏无名召来官差,以十人、五人为一个小组,命他们隐藏于洛阳东门、北门一带,如果见到一些身着丧服的胡人出城赴邙山陵园区上坟,便可跟踪。

官差所遇情景与苏无名说的一样,回报道:“确实有些胡人到邙山陵园区上坟。上坟时,他们虽也哭了,但不甚悲哀。撤掉奠品后,他们在坟墓周围转了一圈,鬼鬼祟祟,最后相视而笑。”

苏无名道:“抓住他们!”

随后,苏无名派人袭击了这伙来自西域的胡人,全部抓获。官差打开新坟,于棺材里找到了太平公主丢失的珠宝。

武则天很高兴,问苏无名:“你为什么能捉得盗贼?”

苏无名说:“我到洛阳那天,就听说陛下赐予公主的珠宝丢了。进城时,正好碰到这伙胡人用车拉着棺材送葬。凭我观察,这伙人很可疑,棺材里装的有可能不是死人,而是赃物。但我却不知道要将赃物藏于何处。好在几十天后就是寒食节,我猜他们一定会出城去坟墓那里。果然在上坟时,他们哭而不哀,由此可以断定其所埋葬的不是死者。他们假装祭奠,后相视而笑,这是因为他们发现埋有珠宝的坟墓没被人动过。”

武则天问:“当初你为什么叫我不要大肆张扬破案这件事呢?”

苏无名说:“假如陛下急于逼迫府县侦察,盗贼会惊慌,肯定要将珠宝取出,卷之而逃;若放松侦察,并放出风去,他们必定降低警惕,不着急转移赃物,这样利于侦破。”

武则天说:“卿不亚于狄仁杰,青出于蓝啊。”

苏无名微笑:“狄大人是下官的偶像。”

随后,女皇赐苏无名金帛,并加了二级俸禄。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纳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白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见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日:“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纪闻》)

上面的案子涉及皇家珍宝被盗,事非寻常。类似的案子在晚唐康骈所著《剧谈录》中也记有一则,而且犯罪情节更严重。

说其严重,是因为被盗之物乃是皇帝平时睡觉所用的白玉枕头。此物能轻易被盗,说明盗贼入皇宫易如反掌,更意味着取皇帝之性命是很简单的事。

唐文宗常用的白玉枕乃是德宗时于阗国所献的宝物。按唐人笔记《广德神异录》记载,当时确实有外国进贡给唐朝一件玉枕,“重明枕,长一尺二寸,高六寸,洁白类于水精。中有楼台之形,四面有十道士,持香执简,循环无已,谓之行道真人。其镂木丹青,真人之首簪帔,无不悉具。仍通莹焉”。

但这件放在皇帝寝殿的宝物竟被盗了!

寝殿是绝对的禁区,除了皇帝的贴身宦官、得幸妃子外,他人是绝难进入的。可以设想此事发生之后,唐文宗的惊悸程度。

侦破工作迅速展开,在此之前,皇帝对负责此案的大内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说:“一个玉枕诚不足惜,但贼人出入皇宫如履平地,万一发生其他变故,又该如何!如果不能将贼人捕捉,要你们这些宿卫又有什么用!”

虽说唐文宗平时为权宦所制,但出了这么大的漏子,宦官们也害怕了,纷纷谢罪。

多日过后,尽管悬赏甚高,但仍一无所获。时有北军(禁军的一支)龙武将军王敬宏,与同僚夜宴。一人善奏琵琶,却忘了带乐器。此时夜深,军门已闭,大家很是惋惜。

王敬宏手下有个十八九岁的仆人,向来为人机警,见此场面,对主人说:“若要琵琶,我可为将军取来!”

王敬宏说:“军门已锁,不能随意出入,你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要说疯话!”

小仆人微微一笑,随后出帐。没多长时间,他就把那人的琵琶取了回来。王敬宏大惊,因为军帐离那人放琵琶的地方来回有三十多里地!他盯着自己的这个仆人,联想到近日发生的皇宫盗窃案……

转天,王敬宏悄悄盘问了仆人:“我用你多年,却不知道你身手如此矫捷。我听说这世间有侠客,难道你就是吗?”

仆人说:“我知道您怀疑我是皇宫盗宝案的主角,但其实不是。我父母都在四川,我已出来多年,现在想回故乡。走之前,我将报答您多年的恩情,为您捉住盗窃白玉枕的人。此人名叫田膨郎,他行踪不定,勇力过人,最善轻功,如不能打断其腿,纵有千军万马,亦不能将其捉拿。三日后,他可能来我们军营一带,可设计擒之。”

第三天,北军军营附近,果有一清瘦奇异的青年出现在王敬宏和仆人的视野里,正是田膨郎。他与几个人勾肩搭背地路过仆人身边时,被后者出其不意地拿马球杆猛击腿部。

田膨郎大叫一声倒于地上,左腿已折。看到仆人后,他长叹道:“玉枕正是我偷的,我不怕他人,只怕你。”

案子破了,文宗很高兴,亲自审问田膨郎。后者说自己经常在夜间进入皇宫。皇帝很钦佩地说:“你属于侠客,非一般意义上的盗贼,我就不治你的罪了。”

皇帝大赏王敬宏。至于其仆人,早已悄悄地回四川老家了。

海州杀倭案

唐朝富强,四方艳羡。

邻邦日本积极吸收华夏文明,为此多次派出庞大使团,来中国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有唐一代,日本共往中国派遣19批“遣唐使”,实际成行16次。使团规模往往庞大,少则百余人,多则五六百。“遣唐使”登陆后,当地唐朝官员将使团成员安排在馆驿,随后向朝廷报告。长安方面批准后,使团骨干便被迎入长安,这些人将受到皇帝召见。使团的大多数人,一般先留在登陆时的州府,随后分批进入长安或在大唐各地考察和学习。

下面的涉倭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沿海城市海州,即今江苏连云港。

海州为唐朝最大港口城市之一,贸易频繁,很多外国使团都选择在这里登陆。这一次,一支多达五百人的日本遣唐使团登陆了。他们声称带着天皇的亲笔书信,要西去长安觐见大唐皇帝。

当时主政海州的李邕接待了日本使团。

日本遣唐使团往往随船携带有大批本国珍宝,上贡大唐天子,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一天,经相关程序后,李邕将日本使团成员安排到馆驿,好生招待,但禁止他们随意出入。当晚,李邕派人将珍宝运下来,随后将船烧毁。

第二天,他派人到馆驿,称:“昨晚突有大海潮,日本船只尽皆失踪,不知漂到哪儿去了。”

被关在馆驿的日本遣唐使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更不知该如何是好。当然,在大唐,他们不敢提什么要求,只能老实地待着,一切听从李邕的安排。后者胆子也真是大,给长安方面写了一封谎话连篇的奏章:“来了一批日本使者,但他们的船都毁于海潮,如何处理?”

接到奏章后,朝廷表示同情这些日本使者。同时,命令李邕为他们建造十艘大船,派五百水手护送日本使者回国。

第一,朝廷没调查此事;第二,朝廷没提日本使者入长安觐见的事。李邕窃喜,他搞到十艘大船,集合五百名大唐水手。出发前,他对水手们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日本国海路遥远,风浪甚急,你们此去如何能平安返回大唐?所以,我特批,此行可见机行事,遇事可自做决断!”就是暗示水手们,出海后做什么都行。水手们互相看看,都笑着点点头。

日本使团历尽海上颠簸,来到大唐,却是如此倒霉。皇帝没见到,珍宝也没了,现在又被打发回国,太令人郁闷了。

日本使团的成员嘀嘀咕咕地上了船。

启程后,船队在海上走了几天。这天晚上,预料中的事件发生了:五百名大唐水手,趁五百名日本使者没防备,将其全部扑杀,接着把尸体沉入海中,然后掉转船头,回到了海州。

江夏李邕之为海州也,日本国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载国信,有十船,珍货数百万,邕见之,舍于馆,厚给所须,禁其出入。夜中,尽取所载而沉其船。既明,讽所馆人白云:“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国船尽漂失,不知所在。”于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国。邕既具舟具及水工。使者未发,水工辞邕,邕曰:“日本路遥,海中风浪,安能却返?前路任汝便宜从事。”送人喜。行数日,知其无备,夜尽杀之,遂归。邕又好客,养亡命数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则杀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滥也。(《纪闻》)

李邕可谓胆大妄为。

按记载,此人为官海州,收养了亡命之士数百人,形成秘密组织,其中有不少是江湖高手。他指挥着这个秘密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劫掠,夺取横财无数。手下的门客一有暴露,立遭灭口。

可以这样说,李邕是唐代最大的披着官员外衣的黑社会大佬。当然,最后他还是暴露了,被朝廷处以极刑。

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李淳风与推背图

武则天刚出生不久,唐朝相面大师袁天纲就来到其父武士彟的官邸。

当时尚在襁褓中的武则天穿着男孩的衣服。袁天纲看过后大惊:“龙睛凤颈,极贵之相。若是女孩,当为天下主!”

说完,没分清男女的袁大师走了,空留下武士彟在那里愣神。

本故事,说的就是这位袁大师的老友,著名预言家李淳风。

这年冬天,负责天象的太史令李淳风正在校正大唐新历,他推算出正月初一将要发生日食,于是立即将自己的推算禀报给皇帝。

关于日食,现代人当然有科学的解释:当月球转至太阳和地球之间,且地球、月球、太阳呈一条直线时,太阳光被月球挡住,对地球而言即发生了日食。在古代,日食出现算得上是大事,因为古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天空中的太阳突然消失不见。

在新年的第一天发生日食,这当然被认为是凶兆。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很不高兴,问李淳风:“你预测的天象真的会出现吗?假如正月初一没有日食发生怎么办?”

李淳风道:“如果那样,我愿被处死。”

正月初一到了,上午的时候,皇帝在庭院中等候日食,但天空毫无变化征兆。皇帝有些不耐烦,对李淳风说:“我现在放你回家,与妻儿作别。”

“不忙。”李淳风微笑,“此时尚早,陛下莫急。”说着,他在墙壁上做了个记号,告诉皇帝,当日头照到那个记号时,当有日食发生。

正如李淳风所预言的,那天真的发生了日食,且分毫不差。皇帝大惊,但更多的是高兴,因为他身边竟然有这样一位大师。

在此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贞观年间,李世民得到一本秘谶,也就是一本预言书,里面对唐朝的未来作了这样的推测:“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

说的是唐朝三代之后,皇帝羸弱,有武姓女子取代李家,成为新皇帝。

天下初定不久,江山真的会迅速埋葬于一个武姓女子之手吗?

世民深为不安,大喊:“快快给我找到这个该死的女人!”怒吼在深宫回荡。

有近侍劝皇帝安静一下,建议传李淳风入宫,询问究竟。

“李淳风?”皇帝疲倦地翻了一下眼珠。

“是啊。”近侍说,“他不是我们大唐的第一号预言大师吗?听听他的看法,也许有不错的收获。”

世民点头称是。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皇帝秘密召见了我们的主人公太史令、预言家李淳风。

李淳风坐在幽暗的室中,面对着曾经天下无敌的李世民。

李世民将所得预言书展示给李淳风看。李淳风看后回答:“书中的预测是准确的,这个武姓女子现在就生活在皇宫!四十年后,她将成为帝国的统治者,李家子孙会被她诛杀很多。”

世民道:“那我现在就找到她,将之斩杀!如何?”

李淳风说:“不可。武姓女子为帝,乃天命,不可改。天命不绝此女,假如妄加行动,定会伤及无辜。而且,此女为皇帝,当在四十年后。到那时,她也老了,会仁慈一些。而且,大唐王朝中途易姓,只是暂时的,此女人终不能彻底断绝唐朝。但如果现在就寻找此女,捕而杀之,那么还会出现其他人篡夺李唐江山。而据我推算,新出现的人,会比那武姓女子更强更狠,到那时您的后代恐怕就不会有遗留了。所以,相比较而言,留着武姓女子之命比现在杀了她更有利。”

世民低头不语。

太宗之代有《秘记》,云唐三代之后,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风以询其事,淳风对曰:“臣据玄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四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将歼尽。”帝曰:“求而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不可废也。王者不死,虽求恐不可得。且据占已长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四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更四十年,亦堪御天下矣。少壮严毒,杀之为血仇,即陛下子孙无遗类矣。”(《朝野佥载》)

世民最终采纳了李淳风的建议。于是,在后宫一角战栗的武则天捡回一命。

事实上,世民皇帝的恐惧并未到此为止。

贞观年间,有大将李君羡,原籍河北武安,被封为武连郡公,又出任左武卫将军,守卫玄武门。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李君羡跟皇帝所厌恶的“武”字太有缘分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一幕出现在那天晚上。李世民在宫内宴请他的武将,行酒令时,叫大家各自报出自己的小名。轮到李君羡,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的小名:“我叫五娘子……”

众人大笑,男人竟有此女人名。

但李世民心里紧了一下,当然没流露出来,而是打趣道:“李君羡,你是何样的女子啊,竟如此勇猛!”

夜宴散了,众武将告别皇帝。李君羡也走了,他还要去玄武门值夜班。

在偌大的皇宫中,李世民难以入睡。后来,他找了个借口,把李君羡给处死了。直到武则天时期,女皇得知原委,叹息良久,才下令给李君羡平反。

接着说李淳风。

李淳风是陕西岐州人,小时候就聪颖秀彻,博览群书,尤精天文、历算和占卜学。早年有过漫游经历,曾在浙江天台山学道,得高人秘传。

入仕途后,李淳风于贞观十五年任太史丞,掌管天象与历算。七年后转为太史令。按我们现在的看法,精通天象的他是这个地球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李淳风最有名的贡献,是他所著的《推背图》。该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神奇的预言书,据说很多都灵验了。在令人匪夷所思的同时,也叫人不寒而栗。

李淳风写《推背图》,大约还是受到那个风雨交加的黑夜的启发。

在那个夜里,他被皇帝传去询问关于“武女代唐”的事情。在说服了皇帝不要轻易捕杀身边姓武的女子后,他自己也深感武女祸国之乱象,于是突然想写一部关于后世的预言书。

关于此书的写作过程,我们不得而知。按史书上的零星记载,那段时间他一直把自己关在密室里,直到有一天好友袁天纲闯进来,在他后背上推了一下,说:“别预测了,天机不可泄漏!”他才打住。

这时候,他已预测到近两千年之后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推背图》共有60卦,每卦一幅图像,每幅图像旁都是神秘玄奥的四言谶语,并配以进一步解释的七言诗。除了首尾外,共有58卦预言。

到明末,名士金圣叹对《推背图》进行解读,该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此前,有人认为这是部伪书。但实际上,早在《宋书・艺文志》中就有关于此书的记载了。

当然,由于书中多涉及朝代兴衰,所以在后世被列为禁书。

明崇俨之死

唐高宗仪凤四年,正谏大夫兼御医、皇家方术顾问明崇俨从皇宫出来,在随从的护卫下回了寓所。

黄昏时分,东都洛阳满城的牡丹花香,令人沉醉。夕阳落于邙山,游人归自伊水,明崇俨独坐庭院。其时,月色满庭,江山清寂。庭院里夏花繁盛,映没石阶。院后即是邙山之野。

花树丛中,明崇俨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雍容的女人长久地凝视着他。女人的面容如雾中花,她说:“请君听我歌一曲。卜得上峡日,秋天风浪多。江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明崇俨睁开眼,回味着刚才的梦。这位被认为通灵的先生,也不知道这个梦意味着什么。

正在这时,明崇俨在恍惚中感觉有些异样,似乎看到有个人从院墙上跳下。在他迟疑时,那人已上前,大喊了一声:“明崇俨先生!”

明崇俨一愣,下意识地应了一声:“我在这里。”

随后迎接他的是一把利剑。

刺客迅速消失在即将降临的夜幕中。

明崇俨是正谏大夫,负责评议规谏朝廷政事的得失,品阶为正四品。官职虽不算太大,但他的死却震惊了整个帝国。因为明崇俨是武则天身边的第一号红人。

明崇俨原籍河南偃师,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入仕途后,他最初担任县丞一职。唐高宗时代,皇帝总犯头疼病,闻明崇俨有奇术,遂召至京城。说来也神奇,明崇俨竟真的看好了皇帝的病,由此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喜爱,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据说此人与武则天的关系十分暧昧,具体到了哪一步不好妄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除了晚年在精神上依赖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外,武则天一生中最心仪的人极有可能是明崇俨。至于后来的男宠薛怀义、沈南蓼之流,只不过是武则天的肉体玩偶和养生顾问而已。

明崇俨作为正谏大夫,论政事得失时喜欢假借鬼神之言。皇帝和皇后更是对其言听计从。关于明崇俨通鬼神之事,有这样的例证:

正谏大夫明崇俨,少时父为县令,县之门卒有道术,俨求教。教以见鬼方,兼役使之法,遗书两卷,俨阅之,书人名也。俨于野外独处,按而呼之,皆应曰:“唯。”见数百人。于是每须役使,则呼其名,无不立至者。俨尝行,见名流合祔二亲者,輀已出郊,俨随而行,召其家人谓曰:“汝主君合葬二亲乎?”曰:“然。”曰:“汝取灵柩,得无误发他人冢乎?”曰:“无。”俨曰:“吾前见紫车,后有夫人,年五十余,长大名家妇也。而后有一鬼,年甚壮,寡发弊衣,距跃大喜,而随夫人,夫人泣而怒曰:‘合葬何谓也?’汝试以吾言白汝主君,云明正谏有言如此。”祔亲者闻之,大惊,泣而谓俨曰:“吾幼失父,昨迁葬,决老竖取之,不知乃误如此。”崇俨乃与至发墓所,命开近西境,按铭记,果得之,乃弃他人之骨,而祔其先人。俨在内言事,及人间厌胜至多,备述人口,故不繁述。(《纪闻》)

明崇俨少年学道,师父是他那做县令的父亲身边的一个门卒。

这门卒是个高人,深识道法。明崇俨那闻名当时的驱使鬼神之术,就是向他学的。记载中,门卒给了明崇俨两卷书,书上都是人名字。明崇俨每每默念书上的人名,空中就会有声音答应:“在!”

有一次,明崇俨出行长安郊野,看到有人欲合葬父母。他发现哪里不对,于是叫住那家仆人:“你的主人要合葬已亡的双亲吗?”

仆人点头。

明崇俨说:“你们挖旧坟时,有没有可能挖错了,错取了别人的尸骸?”

仆人说:“不会吧!”

明崇俨说:“我看见运尸车后跟着一位老妇人,五十多岁,名家风范,那是你家主人母亲的鬼魂。夫人后面跟着一男鬼,却是壮年,秃发陋衣,蹦跳着很高兴。而老妇人哭泣着说:‘为什么要跟你合葬?’你把我这些话转述给你家主人,说这是明崇俨所讲即可。”

那家主人听完仆人的转述后大惊,仔细辨查后发现,果然是错将他人尸骸当做了自己的父亲。

明崇俨被刺后,唐高宗和武则天都很震惊,立即成立专案组调查此事。但大臣们都希望刺杀案不了了之,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明崇俨只不过是个江湖术士,死不足惜。

关于明崇俨的死因,当时有如下几种传说:

一、为鬼神所杀。有大臣半开玩笑地说:“明崇俨呀!不是说他精通异术,最善驱使鬼神为他办事吗?也许把鬼神逼急了,为鬼神所杀吧!呵呵。”

二、为流窜的强盗意外所杀。

三、被太子遣人所杀。

正史上记载的是第二种说法,当时流行的是第一种说法,但武则天坚信第三种说法。

当时,唐高宗已是暮年。武则天成为帝国的权力中心,常撇下皇帝丈夫,独自一人登上洛阳城楼接受群臣和百姓的朝贺。太子李贤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下去。而武则天继续强化着自己不可冒犯的尊严,多次书面训诫这个不听话的儿子。

当时还有传言说,武则天曾多次秘密召见明崇俨,让他给自己的几个儿子看相。明崇俨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太子李贤,认为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更有天子之姿。此外,据说擅长巫术的明崇俨还总被武则天请去,秘密对李贤进行诅咒。

现在明崇俨被刺杀了,谁干的?武则天说一定要查清此事,她希望从幕后挑出太子李贤这根线。

但事与愿违,几个月下来,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李贤被牵涉到案件中。

武则天有些坐不住了,也许这时她还不知道狄仁杰、苏无名有着过人的侦探才能。武则天与太子贤僵持了一年。

直到转年,事情才发生变化。

在武则天的阴影中,郁郁寡欢的太子李贤因亲近一个叫赵道生的近侍,而受到一名大臣的指责,这种同性恋行为被认为有失太子风范。

太子大发脾气,说:“我喜欢男人还是女人,你们管得着吗?”

武则天认为管得着,她一直想办自己这个儿子。她派人秘密审讯赵道生,竟意外得知:去年,他受太子委派,一手筹划了对明崇俨的刺杀行动。

武则天随即派士兵闯入东宫,进行搜查,在马厩缴获了上百副盔甲。

没有兵器,只有盔甲,但这已是大事件了。武则天以刺杀大臣和私藏军械为罪名,将李贤的太子位废了。此前她曾毒死过一个儿子:自己的长子李弘。至于李贤,后来被流放四川,最后被武则天逼迫自尽。武则天最喜欢的明崇俨死了,未来的女皇要她的儿子也必须去陪葬。

准情人的死令未来的女皇伤感异常,而亲儿子的死又令她感到安慰:因为她借明崇俨一案,如愿地拔掉了通往女皇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棵荆棘。

李贤活着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著名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在这首诗中,他道出对母亲的悲愤和期待:母亲啊,你确实是个旷古未有的女强人,但若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你最后收获的只是空空的瓜蔓啊。

他希望母亲绷紧的神经能稍微放松一下。但问题是,如果心慈手软了,那还是武则天吗?所以李贤的希望落空是必然的。

大唐第一国手

下面这则轶闻说的是大唐围棋第一国手与日本围棋第一高手比拼的故事。

唐宣宗大中二年春,日本王子来到长安朝拜,献上东瀛宝物、音乐。宣宗皇帝为之设百戏、宴会,以礼相待。

日本王子最善下围棋,此番初来长安,朝拜之余,提出要跟大唐国手比试棋艺。宣宗皇帝命令皇家棋手顾师言出阵。

日本王子拿出一套精美无比的棋具,说:“我们日本国之东三万里远的大海上,有一岛名叫集真,那里有座凝霞台,台上有个手谈池,池中特产一种冷暖玉棋子。该棋子不用加工,而自然有黑、白两色,摸上去冬暖夏凉,故而称之为冷暖玉。此外,岛上还产一种叫如楸玉的树,与楸树相仿。稍加雕琢,制成棋盘,光洁如镜。”

日本王子炫耀完自家的棋子和棋盘,遂与顾师言围棋。

顾师言被认为是晚唐围棋第一高手,可比盛唐时的国手王积薪。在此之前,他在与另一位围棋高手阎景实的一次征霸赛中险胜,夺得皇帝所赐的“盖金花碗”,确立了大唐第一高手的地位。

但此次与日本王子的对弈,让顾师言吃惊不小。因为他下到第三十三手,还未将其制服。

作为大唐皇家棋师,顾师言担心下得不好会有辱国家尊严,因此十分紧张,捏棋子的手也冒出汗,每走一步需要思考良久。直到最后他拿出绝招“镇神头”,才压制住日本王子的咄咄势头,控制住了局面,使日本王子瞪目缩臂,凝视棋局,最终推枰认输。

日本王子问身边的唐朝官员:“顾先生在大唐围棋国手中排第几?”

唐朝官员撒了个谎,说:“第三名而已。”

日本王子说:“我能见见第一国手吗?”

唐朝官员笑:“不太好吧!假如王子战胜了第三名,才有机会见到第二名;假如战胜了第二名,才可能见到第一名。现在,你连大唐排名第三名的棋手也没赢,就想见第一棋手,可能吗?”

日本王子不语,继而唏嘘道:“我国围棋之冠,竟不及唐朝第三。”

顾师言的“三十三手镇神头图”成为当时围棋界最珍藏的棋谱。当然,现在早已经失传了。这次比拼中,顾师言虽最终有惊无险地获得胜利,但过程却很紧张。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唐朝的那位官员对日本王子说了谎。这本不是盛唐风范!以此而观,这个伟大的王朝确实日薄西山,丧失了自信。或者这样说,若不是派出顾师言,日本王子取胜中国棋手也不是没可能。

事实上,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围棋才正式传入日本。百年之中,日本棋艺便精进如此。日本对围棋的学习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唐朝其他文化和制度的吸收了。

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献宝器、音乐,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为对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真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谈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又产如楸玉,状类楸木,琢之为局,光洁可鉴。”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回语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鸿胪诡对曰:“第三。”师言实第一国手矣。王子曰:“愿见第一。”曰:“王子胜第三,得见第二,胜第二,得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杜阳杂编》)

按故事中所说,此次中日两国围棋巅峰之战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年间。但来自日本方面的确切史料证明,大中年间并无遣唐使入长安。

而是在唐懿宗咸通三年,被废黜的日本王子高岳亲王曾来到长安学习,寻求佛法真谛。当时唐懿宗下诏,命长安青龙寺高僧法全接待高岳亲王。

二人在交流时辩禅论经。法全终不能令高岳亲王心悦诚服。

三年后,高岳亲王离开长安。

有人说高岳亲王回日本了,也有人说他为了取得佛法真谛,渡海西去印度了。也就是说,晚唐时代,大唐文化虽然对日本依旧有着吸引力,但却远不如从前了。

曲江故事

大唐长安,四野胜境皆在曲江。

曲江在秦朝时唤作隑洲。唐玄宗之前,这里并未得到开发。

进入开元年间后,这里才被疏凿建设,渐渐成为大唐首都长安的第一风景区。当时,在曲江江畔之南有紫云楼、芙蓉苑,以西有杏园、慈恩寺。

这里绿草如茵,花树繁盛,烟水明媚。长安的士人和庶民,每至闲暇,都会来这里游赏,皇帝也不例外。所以,在当时,老百姓要想见到皇帝和后妃,去曲江是最好的选择。

曲江宴在当时最负盛名。三月初三上巳节,唐朝皇帝会赐宴主要大臣,比如宰相、翰林学士等。此日往往倾动整座长安城,蔚为盛观。这种习惯从玄宗时代一直延续到晚唐。

此外,每年的新科进士,最爱游的也是曲江。中榜之日,他们往往在这里聚会狂欢。在当时,有关曲江的生活内容,数不胜数,现集录如下:

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鞍,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时驻马而饮。(《云仙散录》)

学士许慎选,放旷不拘小节,多与亲友结宴于花圃中,未尝具帷幄,设坐具,使童仆辈聚落花铺于坐下。慎选曰:“吾自有花裀,何消坐具。”(《云仙散录》)

长安贵家子弟每至春时,游宴供帐于园圃中,随行载以油幕,或遇阴雨以幕覆之,尽欢而归。(《云仙散录》)

长安士女于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云仙散录》)

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其奢逸如此也。(《云仙散录》)

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云仙散录》)

长安进士郑愚、刘参、郭保衡、王冲、张道隐等十数辈,不拘礼节,旁若无人。每春时选妖妓三五人,乘小犊车,诣名园曲沼,藉草裸形,去其巾帽,叫笑喧呼,自谓之“颠饮”。(《云仙散录》)

曲江贵家游赏,则剪百花,装成狮子相送遗。狮子有小连环,欲送则以蜀锦流苏牵之,唱曰:“春光且莫去,留与醉人看。”(《曲江春宴录》)

霍定与友生游曲江,以千金募人窃贵侯亭榭中兰花,插帽兼自持,往绮罗丛中卖之。士女争买,抛掷金钱。又各以锥刺藕孔,中者,罚巨觥;不中者,得美馔。(《曲江春宴录》)

下面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唐时代的曲江:

曲江池,本秦时隑洲。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南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节,即赐宴臣僚,会于山亭,赐太常教坊乐。池备彩舟,唯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登焉。倾动皇州,以为盛观。裴休廉察宣城,未离京,值曲江池荷花盛发,同省阁名士游赏。自慈恩寺,各屏左右,随以小仆,步至紫云楼,见数人坐于水滨,裴与朝士憩其旁。中有黄衣半酣,轩昂自若,指诸人笑语轻脱。裴意稍不平,揖而问之:“吾贤所任何官?”率尔对曰:“喏,郎不敢,新授宣州广德令。”反问裴曰:“押衙所任何职?”裴效之曰:“喏,郎不敢,新授宣州观察使。”于是狼狈而走,同座亦皆奔散。朝士抚掌大笑。不数日,布于京华。后于铨司访之,云:“有广德令请换罗江矣。”宣皇在藩邸闻是说,与诸王每为戏谈。其后龙飞,裴入相。因书麻制,回谓枢近曰:“喏,郎不敢,新授中书门下平章事矣。”(《剧谈录》)

大臣裴休在宣宗时代为宰相,也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推崇佛教的一个宰相。

他未任宰相前,一度被任命为观察使,出使宣城。离长安前,正值曲江池荷花盛开,他与同事先游慈恩寺,后打发走侍卫,只带了小仆,步至紫云楼。

楼下江畔,有几位士人藉草饮酒。裴休与同行的几位朝士休憩在他们身边。

那伙人中,有个身着黄衣的,似乎已喝多了,显得很轻狂,面对裴休等人,不时来几句挑衅之词。

裴休意气难平,上前拜而问之:“您做什么官?”

“喏,不好意思,我刚刚被授予宣州广德县令!”黄衣人随后反问裴休,“你呢?”

裴休学他道:“喏,不好意思,我刚刚被授予宣州观察使。”

呵呵,裴休正是黄衣人上级。

黄衣人酒顿时醒了,与同伴狼狈奔散。与裴休同来的朝士抚掌大笑。

有意思的在后面。几天后,传出一个消息:有广德县令,上书希望朝廷改授自己为四川罗江县令。

当时,唐宣宗还未当皇帝,听说这一段子后,每每说与其他亲王听。

后来,宣宗即帝位,以裴休为宰相。裴休正起草诏书,想起往事,回过头对枢密使也说了句:“喏,不好意思,我刚刚被授予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