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门柳 第一部 夕阳芳草
- 主要人物表
- 引子
- 第一章
- 二妾争宠
- 书房训子
- 共议难题
- 春闺情浓
- 第二章
- 拜访尚书
- 时局深忧
- 喜获佳音
- 乞丐成灾
- 聚议社事
- 第三章
- 当街敲诈
- 文酒风流
- 眉娘妙曲
- 闯席求援
- 书房奥妙
- 第四章
- 寺内搜人
- 私藏小宛
- 痛失善本
- 胁迫出头
- 牙行凶焰
- 心怀鬼胎
- 第五章
- 圆圆被骗
- 迫问实情
- 挑拨人心
- 僧房戏谑
- 上门算账
- 揭破阴私
- 第六章
- 噩梦惊魂
- 不速之客
- 倾诉悲喜
- 苦留后约
- 矢志相从
- 第七章
- 舌剑唇枪
- 访友消愁
- 家仆之累
- 收服李宝
- 交易不成
- 遁迹园林
- 借诗励志
- 第八章
- 金山遇友
- 各怀心事
- 天意成全
- 抱负不同
- 全家自尽
- 生灵涂炭
- 京师见闻
- 第九章
- 苦候情郎
- 放言无忌
- 贵人援手
- 背信疑云
- 整装赴试
- 考场百态
- 卖婆点拨
- 武庙求签
- 第十章
- 用计撮合
- 馋猫借戏
- 当众允诺
- 借戏骂奸
- 第十一章
- 满腔赤诚
- 当头棒喝
- 危机四伏
- 共赏秋菊
- 西洋教士
- 谒见首辅
- 第十二章
- 勾引道姑
- 抱病理财
- 码头绑架
- 好事多磨
- 酒席圈套
- 辣手制恶
- 警报频传
- 白门柳 第二部 秋露危城
- 主要人物表
- 第一章
- 三弟中选
- 赴府谢师
- 惊闻国变
- 犯颜苦谏
- 前车之鉴
- 密谋拥潞
- 太子迷踪
- 第二章
- 仓皇出逃
- 家眷之累
- 透露真情
- 渡江遇贼
- “七不可立”
- 苦劝舍潞
- 举棋不定
- 满怀怨毒
- 另谋援手
- 第三章
- 书坊豪言
- 倡议入幕
- 分歧尖锐
- 互诉闺情
- 刺探消息
- 尴尬被逐
- 忍让求和
- 第四章
- 初担责任
- 包港奇遇
- 惨说京城
- 公揭争名
- 执意参政
- 福王入京
- 旧院消息
- 珠花情重
- 第五章
- 话不投机
- 成见难消
- 史马易位
- 学子请愿
- 求助太监
- 布置拦街
- 节外生枝
- 谋划成空
- 第六章
- 美色交易
- 闻讯狂喜
- 自行拟旨
- 失节事露
- 惊悉惨祸
- 激辩遗书
- 御前混斗
- 僧院风波
- 第七章
- 喜获升迁
- 客途幽怨
- 使臣北上
- 义利之辩
- 刺客临门
- 居危若安
- 下车伊始
- 第八章
- 将骄兵惰
- 微服求救
- 清廷通牒
- 校场演兵
- 大开杀戒
- 中秋游船
- 演剧惩奸
- 第九章
- 祸起萧墙
- 精心准备
- 苦遭戏弄
- 逆案顺案
- 乱局追源
- 乔装探狱
- 朝房灯影
- 直谏被斥
- 第十章
- 结伴入都
- 严兄训弟
- 放荡颓唐
- 冷面铁心
- 泪洒残梅
- 珍宝满堂
- 闻警嗤笑
- 第十一章
- 太子传闻
- 开场说书
- 后宫淫毒
- 提心吊胆
- 一字之师
- 刑讯逼供
- 左镇兴兵
- 大捕党人
- 第十二章
- 苦撑危局
- 矢志殉国
- 痛斥君权
- 兵临城下
- 夫妇反目
- 决策迎降
- 奋身投池
- 白门柳 第三部 鸡鸣风雨
- 主要人物表
- 第一章
- 旧京新主
- 首鼠两端
- 野心勃勃
- 朝房风波
- 另寻门道
- 狼狈就范
- 第二章
- 奋起反抗
- 义营献策
- 惊闻噩耗
- 守灵之夜
- 勉强留守
- 焦急等待
- 据理力争
- 再度出逃
- 第三章
- 初临战阵
- 扰敌疑兵
- 江阴对峙
- 变计攻城
- 冒死驰援
- 钱塘恶斗
- 主力逞威
- 第四章
- 赴约遇险
- 墓园惊魂
- 艰难跋涉
- 惨遭屠掠
- 怨愤难平
- 空闺落寞
- 旧好情痴
- 第五章
- 心乱如麻
- 情怀各异
- 魂不守舍
- 巡视歙县
- 恩威并用
- 扯谎脱身
- 第六章
- 回乡催饷
- 接连扑空
- 交易怪圈
- 穷困潦倒
- 小道消息
- 羞怒交集
- 破罐破摔
- 第七章
- 审出密信
- 觅隙钻营
- 卖身投靠
- 拷问良知
- 枉费唇舌
- 书场小聚
- 巷闻之谈
- 第八章
- 香闺情怨
- 商议捉奸
- 意外求见
- 四 惊破迷梦
- 曲终人散
- 狠心割舍
- 第九章
- 血腥实录
- 密谋后路
- 一出双簧
- 拜谒孝陵
- 铤而走险
- 渡口悲歌
- 避而不见
- 第十章
- 穴斗之忧
- 水战破敌
- 军情紧急
- 意外重逢
- 搜捕内应
- 脱身南归
- 惊悉家变
- 反躬自责
- 第十一章
- 献曲酬宾
- 触动真情
- 谣言造乱
- 孤胆夺门
- 听潮励志
- 冒险坚守
- 风雨鸡鸣
- 尾声
- 附记
- 跋
《白门柳》是中国作家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小说,共3册,分别为:《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小说《白门柳》通过明末清初复社诸生与秦淮名妓在大动乱中的历史命运,展示了17世纪中叶“天崩地解”的社会巨变和历史画面,并使用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