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里面,卫蘅满十五岁,女孩子的及笄礼总是要格外隆重的,不过老太太的意思是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是该低调,不然别人会以为靖宁侯府因为世子立了大功,就忍不住开始蹦跶了。
卫蘅的及笄礼虽然没有请太多宾客观礼,但请来的正宾和赞者都是上京城里有名的德才兼备又有福气的夫人。
所以卫蘅的及笄礼办得既低调又风光,这才是世家女的派头。
在卫蘅的及笄礼上,还爆出了一个极为让人诧异的消息,那就是周月娥定亲了,对方却不是陆湛。
周月娥是今年女学结业礼的第一人,一时才名简直到了顶点,比卫萱也不遑多让,众人都以为她会和陆湛定亲,好几次众人问到,周夫人都是一笑而过,并没有否认,却想不到悄无声息地就订了另一家。
周月娥定亲的对象正是钱阁老家的嫡长孙钱秀。这钱秀是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成日里就知道走马章台,京城的琴台胡同里的姑娘都是他相好。谁也没料到周月娥会被订给这样一个人。
卫蘅和卫萱听了,心下都一阵唏嘘,还好他们家的大人,不是那用儿女的亲事拉帮结派的人。
不过周月娥的事情,卫蘅听过也就算了,她和周月娥本来就不亲近,便是春雪社开社的日子,她们也几乎不说话的。
卫蘅的这个新年过得可实在是太快乐了。何蔓和何芝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处处都跟着卫蘅,加上彼此身份的差异,两个小姑娘都捧着卫蘅,饶是卫蘅心里头通透也忍不住有些飘飘然。
不过这些都不是卫蘅最高兴的地方,她最高兴的是何致来了。卫蘅的两个哥哥,卫栎只顾着读书和葛氏还有权哥儿了,卫杨即使在家也是个三天两头往外跑的家伙,他们这两个哥哥说实话,都没有陪卫蘅玩过。
反而是何致,更像卫蘅的胞兄一般,大过年的他除了跟着何斌出去应酬之外,其他的时间都用来陪卫蘅了。
何致生得高大,又有些武艺,有他护着卫蘅,卫蘅去哪儿都不怕了。又是给卫蘅做灯笼,又是给她扎春天用的风筝,还领着卫蘅去郊外的别庄骑马射箭,甚至还偷偷地给卫蘅喝酒,喝最烈的酒。
何氏每日见到卫蘅,都忍不住叹道:“这孩子最近就跟捡着银子似的,那脸上的笑就没停过。”
刘华家的笑道:“这多好啊,爱笑的人才有福气。珠珠儿笑起来又甜又美,就是咱们看着她笑,心里也愉快。”
何氏点了点头,“可不是么,我也没什么好求的,只再求能给她寻一门好亲事就行了。”
翻过年就到了永和十二年的正月里,卫蘅的大伯父也回到了上京城,永和帝命兵部尚书亲自到郊外迎接,这可是极大的荣耀。靖宁侯府是袭五世,这一次靖宁侯世子卫峤立了大功,永和帝特赐将爵位再延两代,赏金千两,并百匹上用缎。
一时间靖宁侯府的地位在上京城的勋贵里头又算是上升了一截儿。
只不过这些荣耀都是大房那边的,何氏每日里看着靖宁侯府的门槛险些被踩断,可来人去的都是大房那边,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儿,一想起她大伯都回京了,可是自己夫婿却还要在四川受苦,孤零零的一个人,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伺候,大过年的又是怎么过的,何氏这就更难受了。
卫蘅倒是没有何氏这样的感触,她每天的日子实在是过得太充实了,她得负责带着何蔓和何芝在京城的贵女圈里交际,另外她还喜欢去金陵巷的何家老宅跟着木老太太一起用饭,老太太上京来连厨子都带了,那可是卫蘅最喜欢的。
这日卫蘅下午又到了何宅,下了马车却正好看到柳妈妈送魏雅欣出来。
柳妈妈是罗氏跟前伺候的最有脸面的,卫蘅不由眉头一皱,她实在看不出魏雅欣有什么地方值得让柳妈妈亲自送出门的。
而且自从两年前卫蘅因为魏雅欣给自己使绊子,坏自己名声给木老太太去了信之后,何家就断了魏雅欣的供给,彼此再无瓜葛,柳妈妈就更没有道理送魏雅欣出门了。
卫蘅心里藏着无数的疑问,在见到木老太太之后就问了出来。
木老太太惊讶地道:“咦,那魏家丫头来过?”木老太太显然不知道这件事,她让吴嬷嬷去打听。
那头罗氏得了消息,便赶了过来,笑道:“我也是今日在街上无意间碰到魏家丫头的,她上前来打招呼,我也总不好不理,她也是个可怜的,她娘亲也病了,又没有盘缠回家,我瞧着她可怜,就叫她过来送了她点儿东西。我知道老太太不喜欢她,也就没让她过来打扰老太太。”
木老太太道:“你呀,那个白眼狼你对她那么好做什么,你就是心太善了,我说了你好多次,你还是这样。咱们家白白养她,不说她今后要为咱们好,可也绝不能反过来害我们珠珠儿啊?”
罗氏忙地点头,“都是媳妇糊涂了,我这不是一时可怜她么?”
卫蘅也知道自己这个舅母最是个心软没主意的,不过魏雅欣卫蘅也没放在心上,最近两年来魏雅欣再也没弄出什么幺蛾子来,只在女学里潜心学习。魏雅欣如果靠她自己的努力上位,卫蘅只有佩服她的份儿。
过了正月,应酬就少了许多,罗氏这日上门来寻何氏,卫蘅进门的时候只听见“玉垒山”“算得最准”几个词。
何氏和罗氏两个人见到卫蘅,脸色都有些怪怪的,卫蘅就知道自己不能开口问。
倒是何氏自己替卫蘅解了谜,“你小舅母说,想去玉垒山的南泉庵吃斋饭,听说那里的主持净云师太看相最准。”
南泉庵的名声卫蘅倒是听过,算不得多出名的地方,不过玉垒山的风光极好,卫蘅也不介意去逛一逛。只是何氏特地提到“算卦”,难免不让卫蘅联想到她是不是要去给自己算姻缘。在经历了陆湛这个变数之后,卫蘅也很想知道自己这辈子的姻缘在哪里。
“可是这几日太阳大,就怕山上融雪涨水,而且今年又有雪灾,听说京郊受灾严重,已经有流民滋事了。”卫蘅道。
“别怕,有你表哥护送我们呢,你要是害怕,我从咱们在上京城的铺子再挑几个力气壮的小伙子护送。”罗氏道。
何氏见罗氏这样热情,又想着她很少来上京城,等给老侯爷祝了寿,就要启程回杭州了,也不好推却罗氏,便道:“不用麻烦,到时候我让府里多派几个家丁就是了。”
罗氏笑道:“那好,就这么说定了。”
趁着女学还没开学的时候,何氏禀了老太太,就领了卫蘅,同卫蘅的小舅母一起去了玉垒山。
二月初的玉垒山,树才刚刚反青,到处都是枯枝落叶,景色有些苍凉,有些地方还有积雪,前几天山上刚下过一场大雪,这几日出太阳,路又滑又湿,马车行得十分艰难。
南泉庵建立在玉垒山的垭口上,要顺着涧水一路上行,卫蘅她们一行好容易才到了南泉庵。
南泉庵里遍植白梅,这时候开得正盛,整个寺庙仿佛置身在云层里一样,飘渺有仙气。庵主是一个四十岁出头的尼姑,法号净云。净云生得白净净一张脸,虽然已经四十出头,但瞧上去却只有三十开外,气质清和出尘,很有世外高人的味道。
何氏和罗氏是贵客,净云让小尼姑上了茶,卫蘅尝了尝那茶,据说是玉垒山上野生的,净云自己炒制的,泉水用的是南泉庵后的南泉,煮出来的茶居然十分清香。
卫蘅对净云就添了几分好感。
喝了茶,何氏就迫不及待地让净云给卫蘅起一卦。
净云净了手,在佛祖跟前上了一炷香,这才重新坐下。
“不知施主求什么?”净云问道。
何氏看了一眼卫蘅,卫蘅不愿意回避,她当然也想知道自己的事情,所以不管何氏怎么瞪她,她都不走。
何氏没奈何,只得道:“这孩子要议亲了,请师太帮她算一算姻缘。”
净云点点头,“那就看看面相吧。”
净云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卫蘅,又伸手摸了摸她的头骨,“把手伸出来我看看。”
卫蘅依言伸出手去。
净云仔细看了看卫蘅的掌纹,用铜钱起了一卦,然后闭上眼睛,许久都没睁开。
“师太?”何氏有些焦急地唤道。
净云师太的额头开始冒汗,仿佛很用力的模样,又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缓缓道:“从面相上看,小施主是个福缘深厚之人,一辈子荣华富贵不缺。从起的卦来看,小施主的姻缘不利北方,向南寻,一辈子才能夫妻和美。”
卫蘅半信半疑地道:“师太,这是怎么说?”
净云道:“卦象显示,你若是嫁在北方,不利子嗣,将来在子嗣上可能会艰难。”
卫蘅听到这儿,对净云师太已经信了一大半,她上辈子嫁给范用,可不就是子嗣艰难么。
净云又道:“这卦象还显示,今年小施主不利水,待会儿下山时,尽量避开涧边走才好。”
净云给卫蘅算过卦之后,罗氏又请她给何致起一卦。净云又另起一卦,说何致是财神下凡,一辈子富贵至极。罗氏听了嘴巴险些没咧到耳根上。
一行人在南泉庵用了斋饭,卫蘅尝了尝,虽然及不上慧空和尚的斋菜,但是比法慧寺的斋菜又好吃上不少。毕竟南泉庵是小庵,做菜要精致些,法慧寺一天接待那么多香客,斋菜自然不可能做得太精致。
用过午饭,净云领着何氏和卫蘅等人将南泉庵附近的景色看了个遍,夕阳西下时,一行人这才开始下山。
哪知道马车走了一小半路,天色就变了,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就下起了雨来,好在雨不大,还能继续赶路。
玉垒山上有些上山挖野菜的灾民,藏在在石头岩下躲雨。卫蘅她们的马车继续赶路,过了石头桥,必须沿着一段山涧赶路。
恰这时候,从旁边的另一条山路上涌来了十几个衣衫褴褛的人,有老人,有妇孺,还有孩子,他们一看到侯府的马车,就涌了过来,围着马车不走,“求贵人行行好,赏我们点儿饭吃。”
被这些人围着,马车寸步难行,何氏掀开帘子,让冬雪扔了几个碎银子给那些人,可是那些人不见走,反而引来了更多的灾民。
马车本就行在山涧边,边上就是悬崖,那些灾民想抢银子,一时挤挤闹闹的,也不知怎么就惊了马,那拉车的马疯了似地往前冲,迎面就是一株大树,车夫躲不及只能侧身一跳,滚到了路边。
车厢撞上大树,往悬崖一侧倾倒,先是冬雪一声惨叫,滚出了车厢,落入那山涧里,继而是卫蘅,好在卫蘅身子灵活,她在扑出车厢那一瞬,往旁边一条,抓住了一个树枝,可是小树枝哪里受得住一个人的力道。
更何况,何氏也因为车厢的撞击力而跌了出来,卫蘅一手拉着树枝,又一手抓过去想拉何氏。
幸亏这时候何致也扑了过来,在支撑卫蘅的那个树枝断裂的瞬间,捉住了卫蘅的手,将她往后一拉,可那时卫蘅正好要拉住何氏,这下就只能看着何氏往下跌了。
卫蘅已经吓得不知道该如何反应了,还是何致,说时迟那时快,向前一扑,反身将何氏往上一推,他自己却跌下了山间。
接下来就是无穷无尽的尖叫和哭泣,罗氏拼了命地也要跳下山涧,何致可是她唯一的儿子,她这辈子就只生了何致一个人。
周围乱糟糟的,那些难民看到这一幕,居然还有趁机来抢钱的。
幸亏还有雪竹,雪竹坐在后一辆马车上,这会儿已经护到了卫蘅的身边,那些人见她一个小姑娘,三拳两拳的就撂倒了六尺高的汉子,也都吓得不敢上前。此时那些家丁也稳住了神,将那些难民打的打,赶的赶,好容易稳住了场面。
卫蘅赶紧让所有的家丁都顺着山涧下去找何致和冬雪,另一头罗氏已经晕厥了过去,也不能就放在路边,天色看着已经晚了,山里是留不得的,卫蘅只好让人重新套上马,自己和何氏并几个丫头将罗氏抬入了后面的马车,挤在一辆车里回了金陵巷。
木老太太知道消息后,也晕厥了过去,金陵巷上上下下也乱了套了,何氏总算回过了一点儿神,吩咐人赶紧去请大夫,另外又派人去找何斌回来,卫蘅则让木鱼儿回了靖宁侯府,把事情跟大夫人和蒋氏说,叫她们加派人手去玉垒山找何致和冬雪。
罗氏毕竟年轻,又一直养尊处优,保养得极好,没多久就苏醒了过来,抬眼一看见何斌,顿时眼泪就跟瀑布一样涌出来。
“老爷,我的致哥儿,我的致哥儿……”罗氏心痛得抽搐,一直拿手捶胸。
何斌的眼睛里也满是泪花,任由罗氏抱着他的腰不说话,只拿手轻轻抚摸着罗氏的背,他们就这一个孩子,何斌常年在外面跑,哪有时间让罗氏有孕,他连个庶子都没有。
何氏和卫蘅站在一边,就像两个罪人一样,何氏也早已满脸是泪,心里愧疚得没有办法,如果不是她想去给卫蘅算姻缘,又怎么会心急地这个天气去了玉垒山,何氏是悔不当初,当初卫蘅还劝她来着,说是京郊难民多,可她没有经历过,以为增加了家丁就安全了。
若不是家里罗氏和老太太都晕着,这怕何氏也要跟着哭晕了过去。
老太太这会儿也醒了,杵了拐杖硬要赶过来,罗氏一见老太太,就松开了何斌,向前一扑跪倒在老太太的脚下,“娘啊,娘啊,我对不起你,我们家致哥儿,我们家致哥儿……”
老太太眼睛一花,和罗氏婆媳两个跌坐在了一起,抱头痛哭。
“娘,我的致哥儿怎么办,他还那么年轻,连媳妇都还没有娶啊——”罗氏哭得生气不接下气,“连个儿子都没有,以后谁给他烧香啊?”
何斌和何氏赶紧上前扶起两个人,何斌道:“致哥儿他娘,已经派人去找致哥儿了,致哥儿福大命大,不会有事的。”
罗氏挣扎道:“山涧那样深,你没有看我的致哥儿,就这样扑下去的啊,扑下去的啊——”罗氏做了一个向前扑的动作,她当时就想跟着何致一起跳下去的。
何斌去扶罗氏,没想到他那样的力气都没扶住,罗氏这是伤透了心,恨不能扑到柱子上撞死。
“老爷,我们致哥儿怎么办?”罗氏尖叫道,“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路上,我舍不得,我舍不得啊,我要去陪他。”
卫蘅见罗氏这样伤心欲绝,想着如果不是为了救自己和母亲,何致也不会这样。卫蘅的脑子里闪现的全是何致平日待她的好,那样奋不顾身地就她们,她自己也哭得肝肠寸断,扑过去抱住罗氏道:“小舅母,如果表哥去了,我抱着他的牌位成亲,一定不会叫他孤单的。”
何氏虽然也伤心欲绝,内疚欲死,可是听见卫蘅这样说时,惊得连哭泣都忘记了,“珠珠儿!”何氏尖叫道。
自己的孩子自己最心疼。卫蘅冲动之下不经大脑的话,将何氏更是震得几欲昏死。
可是在卫蘅看来,若是何致真是这样去了,她就是抱着何致的牌位成亲,也报答不了他的救命之恩,最要紧的是何致救了她的母亲,哪怕这时候就是让卫蘅一命换一命,她也是愿意的。
罗氏听见卫蘅这样说,转过身来,抱着卫蘅哭得昏天黑地,嘴里只喃喃道:“傻孩子,不怪你,傻孩子……”
可是她们越是这样,卫蘅就越痛苦,她知道何氏也和她一样痛苦,她的小舅舅、小舅母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怪她和她娘一句,卫蘅恨不能他们打自己一顿泄恨。
这厢哭得昏天黑地,何斌一个人也扶不住四个痛哭的女人,索性坐到了一边,自己的眼圈也是擦了湿,湿了擦。
“夫人,找到啦,找到啦。”小丫头提着裙摆飞也似地跑进来,“夫人,表少爷和冬雪都找到啦。”
何斌和罗氏一同冲到念珠儿的跟前,“致哥儿他怎么样?”
小丫头嗫嚅道:“奴婢得了信立即就来禀报了。”
意思就是她也不知道何致和冬雪具体如何了。
何斌和罗氏一前一后地往外冲去,卫蘅上前一步扶起木老太太,也往外走去。
何致是被下人用门板抬进来,人昏迷着,浑身都是血,但是何斌已经探过鼻息了,“还活着。”
刹那间,罗氏、木老太太还有卫蘅和何氏都只觉腿一软,幸好旁边有丫头搀扶着。
大夫看过何斌之后道:“腿和手都有骨折,不过没什么大妨碍,他年轻,卧床休息几个月就好了。只是他左眼被树枝戳着了,他这会儿失血过多还昏迷着,也看不出伤得有多深。等他醒了,再看看吧。”
罗氏松了一口大气,“活着就好,活着就好。”母亲对孩子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求平安。
另一头,大夫也去瞧过冬雪了,冬雪要幸运一些,只是腿折了,身上被划了很多伤口,但是不影响性命。这会儿已经醒了过来。
这一夜,从木老太太到卫蘅,都没人睡觉,全都守在何致的屋里,他不醒,大家这心就放不下。
到天亮时,何致总算睁开了眼睛,但是左眼明显有些不对劲,他自己也忍不住半眯着左眼。
罗氏赶紧道:“致哥儿,致哥儿。”
何致用右眼看了看周围的人,艰难地扯出一丝笑容,“让你们担心了。”
何致就是这样的人,明明他才是受难的,反过去却还要安慰大家,罗氏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不过最开心的大概要数何氏了。
见何致的性命无忧,罗氏又赶紧拉着昨日也留下来了的大夫道:“曾大夫,你快给致哥儿看看眼睛。”
曾大夫给何致检查眼睛还有身上的伤势时,除了罗氏和何斌,大家都避了出去。
好一阵子之后,里头突然传来罗氏的哭声,卫蘅放下的心立即就又提了起来,她想往里走去瞧瞧,可又想到曾大夫给何致看伤肯定是要脱衣裳的,她又停住了脚步。
过得一会儿,曾大夫走出来,木老太太赶紧问:“曾大夫,我孙儿怎么样了?”
“身上的伤没事,骨头昨天已经正过了,这几日只要不再碰着,肯定没事。”曾大夫道。
“那眼睛呢?”卫蘅忍不住问。
曾大夫叹息了一声,“左眼伤着了,现在视物有些不清晰,就看将来会不会有好转,不过肯定是比不上以前的眼睛了。”
木老太太听了心里一阵难受,嘴里却道:“没事没事,只要命还在,就比什么都好。”
大夫走后,靖宁侯府的老夫人,木氏以及卫萱等都赶了来,不过顾忌着家里有伤患,木老太太还有罗氏等肯定都没有心情见客,卫蘅的祖母只是略微坐了坐就走了。
何氏领着卫蘅也回了靖宁侯府,她们是一身的狼狈,也得换洗一下才能见人。
路上,何氏把前前后后的事情都跟老太太讲了,张母喧了一句佛号,“阿弥陀佛”,“亏得是菩萨供得高,没有出人命,哎哟哟,昨天我听到报信的人说的话,一宿都没睡着。”
何氏又何尝睡过,这会儿心放下来了,人才觉得疲倦,老太太让何氏和卫蘅赶紧回屋歇着去。
等一觉醒来,有了精神,何氏这才让秋阳将卫蘅叫过来。
“等会儿我去看你表哥和小舅母,你去不去?”何氏问。
卫蘅点点头,“自然要去的。我已经叫木鱼儿去大嫂那里又拿了些补筋骨的药。“
何氏点了点头,看着卫蘅道:“珠珠儿,昨天那样的话,你可再也不许说了。”
卫蘅知道何氏是指哪句话,她点了点头道:“娘,我昨天也是急了,不过若是,若是表哥真没有了,我……”
“你这孩子,就是要弥补也该是我这个做娘的来弥补,哪怕是赔他一条命也成,你可不许拿你自己开玩笑。”何氏沉着脸道。
卫蘅低着头道:“表哥救了你,我就是给他当奴婢也愿意。”
何氏叹息一声,将卫蘅搂入怀里,“那净云师太还真有点儿道行,她说今年你不利水,果然就出了事,今年你可远着点儿水啊。”
卫蘅“嗯”了一声,跟着何氏去了金陵巷,因着何致出了事儿,何蔓与何芝两个也回了金陵巷住,有她们在老太太跟前,也可以分散木老太太的注意力,生得她忧心。
卫蘅跟着何氏走进何致的屋里时,罗氏正端着汤药喂何致。
何致一见卫蘅她们进来,就不肯再让罗氏喂,伸手要自己端药。
罗氏道:“你手伤着呢,怎么能自己喝药?”
何致道:“娘就给我吧,我一口气喝了,也省得苦。”
罗氏不理会何致,转头对着何氏道:“姑奶奶坐一会儿,我喂了这猴子吃药就来。”
何氏笑了笑对着何致道:“你娘这肯定是想起你小时候了,要过瘾呢,你就让她喂你吧。”儿子长大了,和母亲就不亲热了,也只有这时候,才能乖乖地躺在床上。
罗氏笑道:“不是我要喂他,而是他这个人脾气怪,打小就不许丫头近身,连他的门都不许丫头跨。除了我这个做娘的来喂他喝药,还能让谁来喂。”
“致哥儿这样难道还不好?总比那些个天天在脂粉堆里厮混的纨绔好。”何氏道。
罗氏不再说话,将药碗端到何致的嘴边,让他一口气喝了,这才来招呼何氏。
卫蘅走到何致身边,低声道:“表哥,昨日真是多谢你了,你不会知道我有多感激你。”
何致笑了笑,“傻丫头,我救你和姑母是份内的事情,都是一家人,别再提什么感激不感激的话了。”
卫蘅吸了吸鼻子,点了点头。大恩不言谢,卫蘅不再多说,可是她就是那种别人对她一分好,她就记十分,别人的坏却是一点儿也记不住的人。
何致的伤势好得很快,他的身体壮,又年轻,不过一个月的功夫,就能勉强下地走路了,但是罗氏看得紧,说什么也不许他下地。
到了四月里,何致总算可以在屋子外头走动走动了,还给卫蘅扎了风筝,看着她在院子里放。
卫蘅拿着风筝远远地回头看何致,见他斜侧着身子,以手挡住太阳,虽然看不见他的眼睛,但是卫蘅知道,何致的眼睛这会儿肯定难受。
这一次他的眼睛伤得极深,连大夫都说,他左眼没瞎都是幸运的了,左眼边上还留了一道疤痕,哪怕有宫里讨来的玉容膏,也没消掉,虽然何致说没事,罗氏也说没事,但是破相是人的大忌,卫蘅知道罗氏肯定还是难受的。
至于何致的眼睛,那就更是罗氏心里不能提的伤疤了。
卫蘅叹息一声,本来她小舅母带着何致进京是想给他说一门亲事的,但是稍微体面一点儿的人家,谁愿意把姑娘嫁给一个左眼几乎瞎了的人,何况何家如今又是从商的,哪怕何致的眼睛没受伤,想说一门罗氏看得上眼的亲事,只怕也不容易。
尽管何致因为救何氏和卫蘅伤了眼睛,但是他在卫蘅面前从来都是笑意盈盈的,其实在外人面前,何致并不是一个爱笑的人,但他对卫蘅总是特别的。
何氏来接卫蘅,先去木老太太的上房,守着门的小丫头在廊下打盹,四月里头微微有些热了,日头照得人最易犯困。何氏对秋阳使了个眼色,让她别叫醒她,这丫头也不过十来岁,正是贪睡的时候。
秋阳替何氏打起帘子,她走进去就听见东次间内罗氏在说话,何氏本不该偷听,可是偏偏罗氏的话里提到了何致的亲事,她就停了脚步,立在外面不吱声。
“娘,如今致哥儿怎么办?他左眼不好,又破了相,谁还肯嫁给他,就是回了杭州,也找不到合适的。”罗氏的语气十分低沉。
木老太太道:“这都是命,哎,致哥儿也是为了囡囡和珠珠儿,我知道委屈你了,孩子是娘身上的肉,伤着了怎么会不心疼。”
何氏听见木老太太喊自己囡囡,眼睛就有些酸,虽然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那毕竟是生了自己养了自己的娘亲,如果可以,她何尝不想一直承欢膝下。
罗氏低声道:“我不是怨姑奶奶,我只是心疼致哥儿,娘,你说珠珠儿肯不肯嫁给致哥儿?”
木老太太没有说话。
罗氏的声音里添了一丝急切地道:“那日,珠珠儿连致哥儿的牌位都肯嫁,我就想,若是珠珠儿嫁给致哥儿该多好,致哥儿平日里对哪个姑娘都是冷冰冰的,唯独对珠珠儿不一样。虽然我知道,致哥儿配不上珠珠儿,可是若是珠珠儿嫁到家里来,不说她是娘的外孙女,便是我也是心疼她到骨子里的,她舅舅就更是拿她当女儿一样。你回了杭州也就不用日日都惦记珠珠儿了。”
木老太太沉默了许久才开口,“手心手背都是肉,我自然也希望珠珠儿能嫁给致哥儿,可是……”
木老太太和罗氏都知道,何氏那样疼爱卫蘅,如何肯让她远嫁、低嫁。
罗氏开始哭道:“那我的致哥儿怎么办?”
“姑太太来啦?”外头突然响起莺歌的声音,然后又听见莺歌训那打瞌睡的小丫头。
这时候何氏就再也不好听壁脚了,抬步走了进去,“我也是刚刚进来,嫂子这是怎么了,眼睛这样红?”何氏仿佛什么也没听到一般。
罗氏赶紧用手绢拭了拭眼角,“没事儿,刚才砂子吹到眼睛里了。”
当着何氏的面,木老太太和罗氏一句也没提何致的亲事。
只是何氏自己回去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全是她娘亲和罗氏的话。其实何氏还真不介意让卫蘅嫁给何致,她原本就打算让卫蘅低嫁,以后的日子过得轻松些,她当初瞧中了范用,但是木宜倩像墙头草一样,花灯节的时候听见卫蘅出了事,她这个表姨母不说宽慰,反而落井下石不许范馨和卫蘅来往,冲着这一点,何氏就再也看不上范家。
至于其他人,何氏看着不是自身有毛病,就是婆母太厉害,反正都不合意。
不过在这之前,何致也从来没有被何氏列为过考虑对象,因为何氏的确不想让卫蘅远嫁。但是南泉庵净云师太的话,却让何氏开始考虑,她当时说今年卫蘅不利水,果然就险些出事,她又说卫蘅的亲事应该向南方找,何氏就有些信了。何致就恰好在南方。
何氏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着,她娘亲头发都灰白了,母女两个十几年都没见面了,何氏一阵心酸,如果卫蘅嫁过去,也算是替她尽孝。
何氏又摇了摇头,她不该这样想的,这可是珠珠儿一辈子的事情,她不能太自私。可是另一方面,何致又是为了救她和珠珠儿才伤了眼睛。
何氏心里纠结得不知如何是好,干脆起身,叫了秋阳进来伺候,提笔给远在四川的卫峻写了一封信,把近日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他。
卫峻的信回来得极快,大约是刚收到信就写了回信。
何氏迫不及待地展开信。
卫峻并不反对将卫蘅嫁给何致,他还说,何致因为卫蘅和何氏伤了眼睛,而耽误了说亲,卫蘅只怕一辈子心里就会愧疚。在卫峻看来,卫蘅嫁给何致,彼此知根知底,她小舅母又疼爱卫蘅,想来也不错。但是唯一重要的是卫蘅的心意。若是她愿意,这门亲事就可以定下。
卫峻在信里还说,不用担心何致配不上卫蘅,只要何致愿意,捐个官就有出身了,今后有他帮助,即使实缺也是可得的。若是何氏不放心卫蘅远嫁,今后就让何家将生意上的重心渐渐转移回京城就是。
何氏看了卫峻的信,心中大定。杭州其实并不是何家的祖籍,何氏觉得生意哪儿做都可以,让何家将生意搬回京城来,这个主意太妙了,这样她也就能时常看见卫蘅,还可以时常见到她娘亲木老太太了。
如今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卫蘅的心意了。
这日卫蘅从女学下学,何氏就屏退了左右,拉了她单独说话。
何氏替卫蘅理了理头发,小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到了该嫁人的年纪了,何氏想起这事儿就有些心酸,接下来的话又是如此的难以启齿,以至于何氏良久都没开口。
“娘,我还有功课要做呢。”卫蘅嘟嘴道。
何氏这才叹息了一声,柔声道:“珠珠儿,你觉得你致表哥好不好?”
卫蘅诧异地看了何氏一眼,何氏绝不会无缘无故问出这句话来,还屏退了所有人,这种问题卫蘅当然不能轻易回答。
不过卫蘅已经猜到何氏的意思了,她开口道:“是不是小舅母跟你说什么了?”
何氏没想到卫蘅这样敏锐,她摇了摇头道:“你小舅母什么也没说,只是我突然想起来的。”
卫蘅低头坐在何氏身边,这些日子里以来她心里也挂记着这件事情。按理说,何致出了事情,她的小舅母就是心再宽,也难免不埋怨人,但是偏偏罗氏一句怨言也没有,反而对卫蘅比以前还疼爱了许多。
卫蘅就知道这里头有问题。到后来她小舅母的态度越来越明显,经常在卫蘅跟前为着何致的亲事唉声叹气,卫蘅便是装傻都快装不下去了。
卫蘅抬头看着何氏道:“娘要是觉得可以嫁,女儿就嫁。”
何氏眼睛一酸,摸了摸卫蘅的头顶道:“这是你一辈子的事情,还是得你自己瞧着喜欢才行。”
卫蘅看着何氏道:“爹爹怎么说?”
何氏愣了愣,“你怎么知道……”
卫蘅嘟嘴道:“女儿的亲事要是爹爹没开口,娘肯定不会自己拿主意的。”
何氏一时间又不想让卫蘅嫁给何致了,她女儿这样聪慧,嫁给谁肯定都不吃亏。
“算了,你就当我没说过。”何氏道。
“爹爹怎么说?”卫蘅问。
何氏道:“你爹爹不反对,还说若是你嫁给何致,就让你小舅舅把生意重心转移到京城来。”
其实比起上京,卫蘅更喜欢杭州,那里的山水和吃食,还有蓬勃的生气和无拘无束的感觉。她在杭州的那两年,日子过得实在是太美好了。
卫蘅也清楚的知道,她小舅舅的生意重心全放在了海外贸易上,大概是不太可能转移到京城的,但是卫蘅并不愿意打击何氏的信心,显然她的娘亲很为这个主意而高兴。
“让我再想想吧。”卫蘅道。
何氏点了点头。
这一晚,轮到卫蘅睡不着觉了。
罗氏、何氏还有卫峻能想到的卫蘅嫁给何致的好处,卫蘅都想到了。而她对何致虽然没有男女之情,但是无可否认,卫蘅觉得同何致相处的时候是最轻松的,她的这位表哥书读得虽然不算太多,所以没有那股子酸气儿,对女子也尊重,他手下还有女掌柜。
卫蘅知道自己如果嫁给何致,何致一定不会拘着她的,这一点尤其让卫蘅动心。
况且卫蘅嫁给何致,也算是报答了他的救命之恩,还可以替她的娘亲孝敬她外祖母。
可是卫蘅难免不想起陆湛。卫蘅理不清楚自己的感情,她知道嫁给陆湛就是跳入火坑,何况她还不一定能嫁给陆湛,虽然陆湛说得信誓旦旦,但是儿女的婚事都是父母做主,万一楚夫人死活不同意,陆湛又能如何?
更何况还有子嗣的问题。
净云师太替她算了一卦,说她的亲事该去南方寻,在北方不利子嗣。卫蘅想起上辈子的事情,不由唏嘘,万一她嫁给陆湛之后,也十几年生不出孩子呢?
卫蘅闭了闭眼睛,完全不敢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灾难。
卫蘅坐起身,抱住自己的腿,将下巴搁在膝盖上,思考了良久,还是将陆湛挤出了脑海,她并非一心只慕情爱的少女,她太明白嫁人之后的事情了,哪怕彼此喜欢得天昏地暗,也不一定能解决生活里的各种问题。
前些日子卫蘅脑子发晕地屈从于陆湛,可是等陆湛走后,她的脑子就清醒了,不管陆湛说得有多好听,可是卫蘅依然不信他。
而卫蘅如今也有自己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她心里愧对于自己的小舅舅一家,他们待她那样的好,可她却害得何致险些瞎了,卫蘅夜里每每想起此事,就觉得内疚。女人嫁给谁都无法保证自己将来就过得好,但至少卫蘅对于嫁给何致却是有信心的。
卫蘅咬了咬牙,她既然要彻底拒绝陆湛,那定下一门亲事就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了。依照卫蘅对陆湛的了解,他这种人难免自视甚高,绝不会觊觎别人的未婚妻的。
次日一大早,卫蘅就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何氏。
何氏不知道是该放心,还是该难过。
不过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的木老太太和罗氏都欢喜得疯了。罗氏更是忙不迭地将卫蘅和何致的八字拿去找人合了,说是天作之合。这下八字就算画了一撇了。
只不过何氏这边,却还得和府里的张老太太商量卫蘅的亲事。
老太太听了之后,眉头立即就皱了起来,“你舍得将珠珠儿嫁到南边儿去?我老婆子可舍不得。”
何氏原本就知道老太太肯定不会轻易同意的,老人家最喜欢热闹,拢在身边的人都舍不得放出去,更何况卫蘅这么个娇憨的孙女儿。
何氏就将南泉庵净云师太的话说了出来。
老太太不信这些,冷笑道:“慢说是嫁到南边儿,就是何家在京城,也配不上我的珠珠儿。”
何氏的脸色一下就变了,她是何家女,如何受得了别人轻视何家。何家以前也是读书人家,何氏的父亲也是官至一府的府尊,只是现在没有人在朝里做官而已。
何氏也知道上京城的那些个夫人一边嫉妒她嫁妆丰厚,一边又瞧不起何家,但是她从来不知道老太太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见何氏变了脸色,老太太也知道自己这话说得重了一些,何氏做了她媳妇二十几年,相夫教子,儿子出息,女儿孝顺,确实挑不出毛病来。
老太太后悔自己话说得太重,口气就不由和缓下来,“珠珠儿的亲事虽然是你们做父母的说了算,但是珠珠儿的心意也不能不顾。你问过她了么?”
何氏心里虽然难受,但说话的是自己的婆母,她又能如何,只是老太太这番话激起了何氏心底的不忿。她想着,自己高嫁到卫家,婆母表面上虽然和气,可心底还是瞧不起自己的出身的,她的珠珠儿可不能再受这个气,嫁到何家反而更好。
“我给老爷写了信,老爷不反对,也说是要问珠珠儿。我前日问过珠珠儿了,她也是肯的。”何氏道。
老太太没想到何氏连卫峻那边都写过信了,却独独将她瞒住,她知道何氏想要帮助娘家,那何致又救了她母女的性命,但是她靖宁侯府的嫡出孙女儿却不是拿来报恩的东西。
“是不是你弟弟那边挟恩以报?”老太太直言不讳地问道,“珠珠儿是个最心善的,你这个做娘的开了口,她还能不从?”
何氏赶紧摇了摇头,“我弟弟从没提起过这件事,是我,都是媳妇想起来的,咱们珠珠儿也不求高嫁,只求今后过得顺心。”
老太太不再理会何氏,转头吩咐桂云道:“等蘅姐儿下了学,你亲自去接她,就说我有话问她。”
老太太这就是不许何氏接触卫蘅了,她要知道卫蘅的真实想法。
卫蘅在女学门口见着老太太身边的大丫头桂云来接她时,心底已经知道是什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