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张可达特意从办公桌后面走出来,用他惯有的动作问候了陈之行,右手紧紧握住陈之行的右手,左手轻轻拍拍陈之行的肩膀。

关于张可达和陈之行的关系,外界有很多传闻。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张可达是陈之行的后台”,陈之行对这个说法非常厌恶。在他心中,张可达是他的长辈,是他的知己,更是他的精神支柱。还有,如果再狂妄一些,大胆一些,把他自己比作一匹千里马的话,张可达就是慧眼识中他的伯乐。

陈之行上大学时,偶然在书上看到了孙中山的话: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是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在怀士堂向学生们做长篇演讲时,勉励青年学生的一句话。

那么,什么是大事呢?

孙中山先生说:“大概地说,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我们中国从前的人,只知道立志要入学、中举、点状元、做宰相,并且还有要做皇帝的。譬如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刘邦、项羽都看见了,便各自叹气,表示自己的志愿。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他两个人的口气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的志愿,毫没有分别。换句话说,都是想做皇帝。这种思想,久而久之,便传播到普通人群中,所以从此以后,中国人都想做皇帝,便不想做别的事……至于学生立志,注重之点,万不可想要达到什么地位,必须要想做成一件什么事。因为地位是关系于个人的。达到了什么地位,只能为个人谋幸福。事业是关系于群众的,做成了什么事,便能为大家谋幸福……”

孙中山的话深深地触动了二十岁的陈之行,像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他懵懂而年轻的岁月。

他心潮澎湃地把孙中山的演讲全文工工整整地抄录在读书笔记上,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从那以后,年轻的陈之行便有了目标和志向——做大事,为大家谋幸福。

大家又知道,许多做大事成功的人,不尽是在学校读过了书的。也有向来没有进过学校,能够做成大事业的。不过那种人是天主的长处。普通人要所做的事不错,必要取法古人的长处才好。所以我们要进学校读书,取古今中外人的知识才学,来帮助我做一件大事,然后那件大事,便容易成功——又因为孙中山先生的这些话,陈之行才发奋读书,一鼓作气地考取了研究生。

陈之行的学生时代非常清苦,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每个休息日都要到建筑工地做力工。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颜文给他介绍了两份家教,又给他在出版社谋了一份兼职,他才没有因为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业。

在常人眼里,陈之行现在的位置,可算是“大官”的位置了;而在陈之行自己看来,如果不做大事,不为群众谋利益,不为国家谋利益,他这个“大官”还不如不做。

八年前,在他做监察厅副厅长的时候,张可达钦点他参与了“宏远大案”的侦破工作。宏远大案涉案几百人,历时两年半,结案的那天,陈之行惊觉两鬓已经布满了银丝。他对着镜子看自己,心里一片畅然和满足。

宏远大案的查处,大大促进了宏远的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宏远大案的主犯原宏远市长曹秋实、副市长丁常进执政期间,正当宏远市国有企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由于不正之风横行,全市干部思想低迷,经济建设逐渐落后,在全国的副省级城市中,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大多居后三位。城市建设连年负债,负债额高达70多亿元。

宏远大案结案当年,全市的经济工作就走出低谷。国民生产总值上升10.1%,财政收入上升34.2%,土地出让收入上升15倍……此后,宏远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年年都在两位数以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反腐败是刻不容缓的大事,陈之行为自己能投身于“大事”、报效祖国、实现理想而欣慰。他真的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想做大事——而在张可达的眼中,他看到了“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们互相懂得,所以惺惺相惜。他从来没有对张可达说过感谢的话,张可达也不给他机会说。他们只是一起做大事,就像同一条道路上的两个目标一致的旅者,就像同一个战场上的两个怀着必胜信念的战友。

他们互相懂得,他们有着一致的目标,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念。这就是省纪委书记张可达和承新纪委书记陈之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叫做“革命同志”的关系。庄严而神圣,不容亵渎。

既然是革命同志,他们之间就不需要世俗的客套。陈之行一坐下,就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并有条不紊地陈述了何书林、唐艳群和董令田的有关情况。之后,又把林笑成的种种表现简单汇报了一下。

张可达认真地听完陈之行的汇报,用一支烟的工夫完成了思考。